2019年11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6期家教周刊(总第338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做懂法的家长 看清“可为”与“不可为”的距离
记者 吴宇婷 陈朝和 文/图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6期家教周刊(总第3383期) 导报二版

在这个法制不断完善的时代,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识也亟待加强。校园欺凌、校闹、棍棒教育等事件一出现,就牵动着人们的心,厘清教育中各方关系的边界迫在眉睫。近日,由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家长课堂上,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老师李萍、上海市锦天城(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邹树彬给家长分享了法治时代,家长如何看清我们与恶的距离,智慧地处理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和孩子的同伴关系。

记者 吴宇婷 陈朝和 文/图

 

关键词一:棍棒教育

尊重儿童权利、明晰自身责任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份具备法律效力的《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4月2日,中国加入《儿童权利公约》,将《公约》规定的各项基本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然而20多年过去了,邹树彬依然会接到这样的案子:

一名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还缺少两个胳膊。奶奶见不好养活,就背着父母活埋了婴儿。事件曝光,奶奶被判定故意杀人罪,老人却一脸茫然,自己悄悄“处理”了自己的孙子,为何就算故意杀人了?

“虽然如今是法治社会,但许多家长对儿童权利依然一知半解,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邹树彬说,这是家长缺乏法律意识的后果。

“大部分城市家长已懂得尊重、保护儿童的权利,但也有越界的案例。”他举例,当下依然有家长相信“棍棒教育”,认为“自己的孩子,想打就打,别人管不着。”

邹树彬的朋友在妇联就曾接到过一个孩子的求助电话,举报妈妈对他实施暴力。经过了解得知,这个孩子的妈妈经常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打得很凶,使孩子不得不找他人求助。

“在家庭关系中,儿童永远是弱势方。如果家长法律意识不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对其进行暴力伤害,孩子一般没有反抗余地。家庭中其实存在极大的侵权隐患,应引起多方的重视。”邹树彬建议,家长首先要知晓《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清楚孩子的权利和义务,明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边界,应尊重、保护孩子的权利,尽到责任。

第三方机构在其中也不可或缺。“目前,妇联有专门机构负责保护儿童权利,但知晓这个途径的家长、孩子并不多。国家应大力宣传这些渠道,让孩子受到欺负时可以求助。”邹树彬说。

此外,社区是家庭的联系纽带,对每个家庭的情况更为了解,调解矛盾也更为方便。邹树彬建议,国家在社区中建立相关机构,或安排相关人员负责调解家庭矛盾。“有了第三方的介入,孩子的权利就容易得到保障。家长的理念也会慢慢转变,明白孩子并非属于家长,而是属于社会。”他说。

关键词二:校闹

合理使用朋友圈,提高媒介素养

今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给学生吃腐食,导致学生长期腹泻,现在家长维权”的文章占据许多人的朋友圈。经警方调查,该消息是一位非学校学生家长的网友为博人眼球,故意编造的虚假消息。

近年,这不是虚假消息第一次上热搜了。今年4月,“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意外死亡”也迅速上微博热搜,引起大量网民转发。经调查,该谣言与事实严重不符,发布者为了点击量故意激化家校矛盾,干扰了社会秩序。

“如今,大部分家长还没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看到这则消息时,第一时间会站在家长的角度质疑学校,导致事情愈演愈烈。”邹树彬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否则,家长变成虚假信息的转载者,还会助长造谣者声势,甚至触犯法律边界。

邹树彬举例,一名家长因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在朋友圈表达对老师的不满,并带有情绪化地列举虚假事实,抨击老师人品。其他家长不明真相,纷纷表示同情,并转发该消息,对老师造成伤害。

“现在的媒体环境与以往不同,传播速度非常快,微博、朋友圈不再是一个私人领域,而变成公共领域。家长发表观点时一定要思前想后,不要意气用事。否则,它很可能侵犯教师合法权利,严重时甚至会承担法律责任。”邹树彬说。

他建议,家长要合理使用朋友圈、微博,提高媒介素养,懂得在“全员参与新闻”的时代辨别信息,发布不失实且不会扰乱社会秩序的信息。如果真的与老师产生矛盾,应与学校领导沟通。

关键词三:校园欺凌

引导孩子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

“开学以来,我很想好好学习,但上学期欺负我的同学又继续欺负我了。他们是……”一天,李萍收到一篇家长转发的学生作文,孩子写下了长期被欺凌的过程。家长一看到这篇作文就哭了。“孩子在学校被3个女生欺负,我却完全不知情。”她哭着说。

家长和老师沟通后惊讶地发现,这3名女生在班上学习表现良好,谁都没想到她们居然会合伙欺负一个男孩子。

李萍说,有人觉得学生之间闹矛盾是小事,其实有的已经属于校园欺凌。一名学生是班上的体育委员,每天都要组织同学做广播体操。一天,一名学生不停捣乱,不听劝,他去批评,结果被这名学生一脚踢得晕倒在地。原来,这名捣乱的学生学过跆拳道,一脚踹到他的脾脏,当场脾脏就大出血。

孩子家长纳闷:“孩子学习跆拳道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不是去打架的。”可孩子却表示:“教练教我们发生冲突时,就是要踢别人的要害部位!”

“孩子的教练只教技能,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家长的责任。”李萍说,如今校园欺凌一再上演,可见家长不仅要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也要引导孩子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让孩子变成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的任意一方。她还强调,一些孩子虽然不欺凌别人,也并非被欺凌,可看到欺凌事件的发生却选择不闻不问,“不站队”,这种行为也会助长欺凌者的势头。

李萍建议,家长应在孩子面前当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就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拥有积极乐观的性格,逐渐具备社会交往的技能。她认为,只有家长都培养出乐观阳光的孩子,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才能得到优化,校园欺凌才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