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6期家教周刊(总第338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孩子太看重成绩,怎么办?
■记者 向颖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6期家教周刊(总第3383期) 导报三版

在如今重视升学的社会,孩子如果自觉学习,又学业出色,本应叫人羡慕,但孩子过度在意成绩,也叫家长担忧不已。初二学生小海学习成绩很好,学习能力也很强,但是过度在乎分数,成绩稍有下降就接受不了。爸爸李赫担心,儿子给自己的学习压力过大,长此以往,对他健康成长不利。

 

案例

“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

小海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同时,学习压力较大。入校时,他的数学成绩排年级第一,老师常常拿他当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好形象”让小海觉得,如果自己考得不好,会很丢面子。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前十,一次半期考试,他考了班里二十几名,爸爸妈妈觉得没有问题,但他自己接受不了,大哭一场。妈妈安慰他:“无论你考第一,还是倒数第一,你都是我的孩子。”但他听不进去。

李赫反省自己,他为孩子选了一所“5+4”学制的学校,可能揠苗助长了。小海的学习任务很重,每天只能睡5个半小时,五年级时,作业常常要写到晚上12点或凌晨1点。同时,李赫觉得,儿子对自己的高要求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是“完美”,认为不该丢的分就不能丢。一次英语考试,小海做错了一个2分的选择题,挨了40个手板心,李赫很生气。语文学科,词语写错一个字,罚抄300遍,古诗写错了,整个句子罚抄50-200遍。“文科本来就不是儿子的强项,他经常被罚抄,有时边哭边抄,一个周末就写满一个本子,最后又没有达到效果,让孩子更压抑。”李赫说。小海学习得痛苦,家长也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意见。

为了舒缓小海的学习压力,今年9月,全家人商议后,将小海转学到另一所压力较小的中学。爸爸妈妈希望他放缓目标,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但他依然对分数很执著。在新学校,小海刚刚经历了一次月考,他的数学单科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但他不满足,哭着给自己定下目标——考进第一考室。考号是按年级排名排的,小海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一批。爸爸妈妈怎么劝都没用。

 

分析

1 .为什么老师说一句,抵家长说十句?

“没有人是完美的,谁都做不到永远不犯错。”妈妈常和小海这样讲,但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反而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要求与评价。李赫说,尽管老师的做法存在争议,但在孩子心里,还是老师说一句,抵过家长说十句。

为什么孩子在乎老师那一套,听不进去家长的话呢?四川太阳岛心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晓利请李赫反思,如果家长和孩子的连接足够,亲子关系足够亲密,那么,他会更偏重于父母给他讲的话。由此看来,孩子和家长的亲密度是不够的。

李赫发现,他和妻子虽然经常和孩子交流,但都比较浅层次的,导致孩子压抑了一部分真实想法,不表达。对待孩子,自己也不够有耐心,如果小海发脾气,李赫采取的方式是以暴制暴。“当孩子通过发脾气等方式,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家长不是去关注和理解,而是‘我的脾气比你还大’,很多问题就堵在那里。”赵晓利提醒各位家长,要学会共情,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只有孩子对你充满信任,和你的关系牢固,他才能尊崇你说的话。如今,李赫开始做出改变,努力和儿子建立亲密、友好、信赖的关系。

 

2 .孩子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孩子考差了,第一反应是丢人,这说明他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赵晓利分析,6-12岁,孩子的自我评价还没有建立起来,所有孩子都在意别人的评价,通过他人评价来看见自己、认可自己。比如,孩子在比赛中得了奖,妈妈、老师夸了他,他才会建立起自己这方面很优秀的认知。“一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大人给的评价、反馈不够,或者学习之外的自我没有建立起来,到了下一个阶段仍需要补课。小海就是这样的情况,他要学习,是因为学习给了他满足感,其他方面没有。”

赵晓利认为,家长要对孩子顺势引导,认识孩子的个性和特质,从而给孩子适当的反馈,帮助他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看待自己。这样,孩子才能理性看待别人的评价,不盲目内化成自我认知。

她建议,家长不妨邀请孩子谈谈他对未来的想法,聆听过程中切记不要太快给予评价与指导,接纳孩子所说、所想,并用引导的方式,提醒孩子没有思考到的方向供其参考。“对未来有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有助于孩子弹性思考,制定合理目标,不至于过分执著,从而产生压力。”

 

3 .让孩子看见过“失败”吗?

孩子恐惧失败,是完美主义的显著特征。赵晓利说,一些孩子希望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笔直的,是最快、最好的,一旦他们面临失败,要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他们就会崩溃。在她看来,很多中国孩子是缺少“承错力”的。一些父母认同孩子要在失败中成长,但他们在孩子面前却是从来不“失败”的。甚至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信,做错了也愿承认。

赵晓利提醒各位家长,养育过程中,孩子需要“恰到好处”的挫折。父母应反观一下自己,当我们做得不好的时候,是否让孩子“看见”、“听见”。如果父母不遮掩,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性,他才能学会自我接纳、自我安抚,把让他产生负面感受的事件当成学习的契机,将失败或落后的体验变成可提升的空间和经验。

“这样,孩子才能直视最真实的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让自己过于焦虑。并且,通过一件件事情的成功,渐渐树立自信心,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赵晓利说。

 

延伸

听懂孩子的“潜台词”

日前,在成都市九里堤北路社区心理健康公益课堂,四川太阳岛心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晓利为在场家长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如何成为导师型家长”的讲座。她认为,优秀的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安全、自由的环境,倾听孩子的需求,及时给孩子有价值的反馈,孩子才会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赵晓利认为,很多时候,亲子矛盾表现在家长听不懂孩子的“潜台词”,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做出“错位”的反馈。她举例,一个6岁的孩子在做沙盘游戏时说:“我希望婆婆快点死。”妈妈听到这样的话十分恼怒,其实,是因为婆婆平时管得严,多次扬言要打她。她这句话背后的信息是“不喜欢婆婆这么对我”,并不是真正希望婆婆去死,但妈妈没有理解到。

要听懂孩子的内心,家长就不能跟着孩子的情绪走。现场,赵晓利拿她和儿子的经历举例,儿子青春期时,放学回家,常常狠狠地把门摔上,有时,赵晓利也跟着生闷气。后来,她发现:“孩子的情绪不是针对我的,是他从外面带回来的,我不能跟着他的情绪走。”赵晓利主动给孩子制造表达情绪的出口,并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我感到你今天很愤怒,发生了什么?你愿意告诉我吗?”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他会感到欣慰,并愿意与你进一步交流。

儿子的情绪来自同学之间的纷争。赵晓利表扬他:“你今天特别了不起,在外面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她觉得,孩子处理矛盾时,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以及体会别人的潜台词,值得肯定。“他把情绪带回家,是希望家长理解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评判他的做法。这是他的‘潜台词’。”赵晓利提醒在场家长,听懂孩子的真实需求,才能和孩子更加顺畅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