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6期家教周刊(总第338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长比成绩重要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迟丽华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6期家教周刊(总第3383期) 导报三版

课堂上,一个孩子在抹眼泪。我问她,哭什么?孩子说,考试错得太多。我看看卷子,仅做错了两个填空题。回到办公室,我突然想到朋友的孩子曾跟我说过的话:“阿姨,考试成绩是影响我和父母关系的‘小三’。”我想,有这么夸张吗?

于是,我让学生写一写家长看到考试成绩后的态度。一个孩子写道:“妈妈会因为一次考得不好,天天说我。吃饭的时候说,睡觉之前说,起床了还说。……说着,说着,打我两下,踢我两脚。”我顿时理解了课堂上哭泣的小女孩,也懂得了朋友孩子的话。

1

孩子不管考得好,还是不好,都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支持。看到孩子成绩不如意就心灰意冷或火冒三丈,这些做法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冷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卷子,才是家长该有的态度。

问问孩子,做错的题是不会,还是马虎?请他想一想,自己的潜力是否发挥出来了?平日的学习习惯怎么样?自己的特长在哪里?家长也要开展自我“批评”,清楚孩子最近的状态吗?最近对孩子的学习上心吗?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等等。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还会互相指责、埋怨对方,最后,再把气撒到孩子身上。这种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孩子个体差异及教育过程的行为,只会导致下一次考试分数公布后,再循环一次“家庭风暴”。不良的教育方式,不仅于事无补,还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给孩子带来烦恼与不安。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把生活的压力与焦虑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或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厢情愿过度拔高。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如果我们用同一标准——分数来衡量他们,孩子间一定会有差距。有的家长不肯接受这个差距或者不正视这个事实,孩子考得好,就心花怒放;考得不好,就失望至极,甚至,对孩子发火。

2

教育孩子,不是嘴上说说就万事大吉,家长要起到示范者、引领者、督促者的作用。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同时,做好榜样。

一个初二的学生家长跟我说,他是初中文化,妻子是小学文化,对孩子的学习根本指导不上。我告诉这位家长:“英语你不会,可以让孩子每天晚上读课文给你听。如果孩子读得流畅,可以说说你的感受,表扬一下孩子。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单词听写计划,让孩子对照单词表自己批改,增加家长的参与度,同时,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对孩子的学业成长没有具体指导,仅仅是口头“督促”,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是懒惰、没有责任心的表现,生活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这类光说不做的家长,不会取得孩子的信任,也不会真正激发孩子的“行动力”。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接受家长的建议和指导,或者大胆地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

3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把眼光放长远些,既不能因为孩子一次、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失去信心;也不能用不理想的成绩给孩子贴标签,把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秀给“抹杀”了。成绩只是孩子在一个阶段某一方面的参考性的总结,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一位朋友的做法值得学习。她给我留言:“孩子初一时,我也为他的成绩上火、发脾气,无论他的成绩如何,我都认为可以考得更好。每次发成绩单,都让孩子心生畏惧,怕不如我意。经过一年的不断学习及和孩子的磨合,我的心态改变了,看到成绩后不再计较分数,不再批评他,而是共同分析考试中的失误点,写出心得体会、改正措施。现在,孩子反而期待考试,因为可以验证我们总结的经验、措施。”

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只智力发育,还有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等等。如果只把重点放在“分数”上,而忽略了教育过程本身的意义,那么,孩子的学习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就会越来越狭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无论是培养创新能力,还是实践能力,都必须同社会联系、同生活联系。孩子的成长不能只在书本中、课堂里,扩大孩子的成长边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才能增强学习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