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7期教师周刊(总第338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乡村治理:教育与社区的互利共生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7期教师周刊(总第3384期) 导报一版

■李家成

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城乡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发文,要求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明确指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

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乡村社区治理又有着更特殊的乡村振兴背景,迫切需要在新时代积累新经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于今年6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承担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乡村社区稳定的教育机构,包括乡村中小学、乡村少年宫、乡村成人学校等,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需要融入乡村社区治理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并同时在乡村社区治理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与生态支持。

1乡村教育的使命——

从学校小系统走向社区大生态

乡村教育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得到诸多政策和社会支持。但是,乡村教育的研究,依然较多停留在教育系统内部,关注教师待遇提高与专业水平提高,关注乡村学校的课程体系完善与教学质量提高,突出与城市学校的方式方法对接等。这尽管很重要,但系统内的沟通与衔接明显缺乏与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

乡村社区发展,是一个丰富的社会生态,可以直接为乡村学校发展提供无穷尽的资源,也需要乡村学校主动融入和积极贡献。

就乡村学校的办学而言,其每一天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要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生活的沟通,要基于乡村开展更多的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型;其课程体系不能缺失有着独特乡土内涵的校本、地方课程,其学生、家长直接来自乡村社区,有的教师也来自乡村、住在乡村。这些不可分离的关系表明,乡村社区为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形成了乡村学校发展的直接生态。

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需要将师生的发展、办学的质量,与乡村社区发展更密切地联系起来,将参与、促进乡村社区发展视为自己的使命构成,视为学校存在价值的内在构成。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家将学校办学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甚至致力于培养能领导乡村发展的人才,扎根乡村大地办教育。历史发展至今,这一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需要继承和发扬。因此,校长、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升学、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而需要追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研究乡村社区治理对于乡村学校的需要,关注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治理的双向互动关系,将为乡村学校发展提供新视野。

2生活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日常到乡村社区新生活

乡村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一日不可中断。当有了与乡村社区治理互动的意识后,乡村学校的日常生活,蕴含着培育乡村社区新生活的可能性。

就学校内习以为常的“洒扫应对”而言,就直接与乡村的“厕所革命”、“环境整治”直接有关。就学校内习以为常的学生班级、校园岗位建设而言,就与乡村社区的协商、民主生活直接沟通,与乡村社区的矛盾预防与化解相关,与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相通。就学校内课程与教学中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主题的教学而言,更直接地与乡村社区的多方面发展密切相关。学校发展中的学生、家长、教师参与,也直接触及乡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如何理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如何有效参与并提升参与能力等问题。

十九大报告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上述政策,回望乡村学校的工作,对学生的每一天的教育,就渗透着引导学生、甚至家长如何参与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就在培育乡村学生、家长的生态意识。

因此,在乡村社区治理的背景下,乡村学校的日常生活就会直接与乡村社区治理相沟通,也将因乡村社区治理的资源开发而实现乡村教育的活力焕发。

3教育与文化的交融——

利用乡村生活节点开发新价值

乡村社区治理有一系列的节点事件。例如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的经济、文化生活充实着乡村社区治理的内容,激活着乡村社区,往往也是城市与乡村交融、互动的时期,是外出务工人员将更多城市社区治理的素养带回乡村,参与到乡村社区治理的极好契机。例如寒暑假,是大量乡村学生去城市与家人团聚,或在家乡迎接家人返乡的时间,因此,会带给乡村学校极多的教育契机。还有其他类型的乡村特色节庆、重大事件等,对于乡村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样的关键时间点上,乡村学校的点滴努力,都可能成就完全不同的教育与乡村社区治理境界。但就现实状态而言,乡村学校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真实的投入。

而一旦意识到、并投入其中,乡村学校是可以创造新的价值。例如,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我们对广东、浙江、河南、黑龙江等地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回收355份问卷。调查发现,在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展时,乡村教师的知晓度仅为57 .41%。乡村教师知晓的方式以网络、微信为主,为33%;电视了解次之;更有26%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有“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存在。

我们认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乡村社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是农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契机,乡村学校不应该缺位。因此,我们发起了针对本年度这一乡村的重大事件而开展教育价值开发研究。之后,浙江省武义县熟溪小学全校各年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唤醒了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乡村的理解与热爱;江苏省常州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直接促成了城乡学生、教师的合作,将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与师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感情激发融为一体;上海闵行区马桥社区学校开展了非常丰富的针对成人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大提升了当地开展农民丰收节活动的品质。

通过对乡村生活节点的教育开发,能使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力量。而这样的教育努力,还需要更多乡村教师的自觉参与更多的教育实验。

乡村社区治理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乡村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需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在这里,乡村社区治理与乡村学校教育实现了最重要的沟通,即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4立足当前与未来——

培养乡村社区治理的主人

乡村学校需要培养能参与当前乡村社区治理的人,还需要培养能创造未来乡村社区新局面的人。

这包括学生和家长,甚至留守的老人。无论是乡村学校教育的直接对象,还是乡村家校合作的重要主体,或是乡村家、校、社合作会予以支持的留守老人等,既是乡村学校的重要主体,也是乡村社区治理的主体。学生、家长对于乡村社区的理解与投入,其法制意识、道德水平、生产能力与生活智慧的发展水平,其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与能力,直接决定着乡村社区治理的水平。与此同时,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村学生和家长的全面发展,就是乡村学校的使命。

这还包括乡村学校的教师、校长。尽管乡村社区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要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要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也要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但就稳定、强大且代表国家意志的机构而言,任何一所乡村学校,都应该是当地社区发展的核心力量——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产业发展,无论是社会和谐还是生态保护,乡村学校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乡村教师、校长,需要在乡村社区治理中成为主人,需要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需要增强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自觉性与自豪感,更需要通过乡村社区治理而反哺学校发展和自己的专业成长。

总之,乡村社区治理事关乡村振兴和城乡社区和谐发展,事关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事关每位乡村的学生、家长与教师的福祉,也事关乡村学校的社会地位与内涵更新。乡村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需要自觉投入研究与实践,积累经验,创造知识,也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

(李家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