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8期新闻周刊(总第338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十年磨砺成一剑——攀枝花市建设区域教育高地纪实
■本报记者 胥茜 屈辉 葛仁鑫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8期新闻周刊(总第3385期) 导报一版

■本报记者胥茜 屈辉 葛仁鑫

攀枝花,一座享有“浪花、钢花、鲜花”之美誉的城市。

这座城市是新中国“三线建设”的结晶。它因“浪花”而富有活力,又因“钢花”而聚集人气,更因“鲜花”而持续美丽。

1965年建市时(原名渡口市,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攀枝花教育起点低、底子薄、人财物都严重匮乏,面对种种艰难险阻,一代又一代攀枝花教育人传承发扬“三线精神”,在50余年后,将攀枝花教育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深知,教育兴则家国兴。

2010年,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区域教育高地”的目标:从2010年到2020年,在川西南、滇西北的川滇交界地区,将攀枝花教育的发展推进到区域内领先、四川省一流的水平,跟上成都、昆明两大省会城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绝大多数发展指标走在区域内最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区域内前列,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区域内最高。

为了这一目标,攀枝花市教育投入一直确保了“两个只增不减”。仅2018年,攀枝花市教育总投入达32 .06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8 .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3 .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 .14%,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比高出四川省平均和成都水平。

为了这一目标,从2010年到现在,尽管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换了好几届,但建设“区域教育高地”的措施和行动始终没有改变。

为了这一目标,攀枝花市教育人从市到县、从机关到学校,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动机制,一步一个脚印,“牢基础、提品质、建高地。”

今年是攀枝花建设“区域教育高地”的第九个年头,十年磨一剑,如今这把剑磨得如何?日前,记者前往攀枝花市各区县,真切感受到攀枝花教育发展的脉动。

牢基础

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建设“区域教育高地”,让学生好上学、上好学是基础。

攀枝花建市时,当地学校绝大多数是茅草房,几个石头一张板就是课桌板凳,甚至还有一部分“树荫下的学校”(没有屋子)。如今,除了美丽的校舍,攀枝花市100%的中心校以上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光纤,“班班通”覆盖率达95%以上,90%以上教师和80%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而早在2016年,攀枝花五个县区就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验收,成为我省继成都之后,最先全部通过省级和国家级检查验收的市(州)。基本均衡的问题解决后,如何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生源流向城镇导致的“农村学校弱,城镇学校挤”的问题,就成了攀枝花教育走向优质均衡新的着力点。

新学年刚开启,仁和区思源实验学校就迎来了500名初一新生,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投入使用仅一年时间,已有1800余名学生在校就读。这所郊区学校,不仅直接满足了周边乡镇百姓的入学需求,还吸引了部分城区学生就读。事实上,东区的二十五中小学教育集团、十九中小学教育集团、二小教育集团、十五中等,西区的三十六中小学区、三十一中小学区、十八小等,仁和区的大河中学、东风小学、西路小学、平地中心校等,米易县的米易中学、米易一小、米易二小、米易一中等,盐边的新城一小、红格学区和永兴学区等,这些散布于各县区的优质学校从客观上全面有力地改善了全市“农村学校弱,城镇学校挤”的局面,有利于优质均衡的全面推进。

种种补充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的措施,在攀枝花各区县教育系统已是常态。为了扩大县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优化园点布局,米易县在城南新建了米易县幼儿园城南园区。该项目去年11月动工,今年9月已经迎来了第一批萌娃。在米易县幼儿园主持工作的吴美玲,这一年多的时间可就够忙。除了原来的工作,还得在紧张的工期内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常常是城南城北两头跑,有好几个月经常都是通宵。”如今,吴美玲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在城南园区,她详细地向记者介绍各种高标准的设施,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办学格局逐步合理、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也举措频出。除了坚持稳定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常规做法以外,今年,攀枝花评出了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5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达973人、高层次人才(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为主体)在岗38人,基本形成了基础教育三级骨干教师的梯队,攀枝花市基础教育领航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阶段。

提品质

用改革彰显品牌特色

在筑牢“区域教育高地”基础的同时,攀枝花通过打造出一批教育品牌,包括基础教育品牌名校、职业教育品牌名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等等,着力提升“区域教育高地”品质。冲着这同一个目标,攀枝花的三区两县各有奇招。

东区通过“绿色评价”“区管校用及区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区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型建设研究”,不断力争突破瓶颈,实现持续高位发展。攀枝花市东区教育和体育局督导室责任督学刘兴木介绍,2014年,东区开始实践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东区教育和体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骆君辉说:“我们将学业水平修改为学习状况,为了给学生减负,在100分的评价方案中,学生成绩仅占20分。”除了学习状况外,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也成了评价的“绿色指标”。此后,东区又将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纳入该区对学校的发展性督导评估,深化为“绿色教育评价”,从学生素养、教师素养、学校发展三大板块评价学校发展,促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增强,突出“一校一品”成果。西区通过“攀枝花市高中选课走班综合改革”项目实验,力争抢抓新高考改革机遇,突破质量提升瓶颈。仁和区另辟蹊径,通过“深化民族学校教育改革,打造非遗文化传承名校”,力争在文化教育方面独树一帜,锻造特色名校。米易县通过引进外地名校先进办学理念和模式,探索公民办教育融合发展之路。盐边县则通过“学区化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在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加快了探索强度和步伐。盐边县红格学区总校长李红谈到,随着学区化工作的开展,学区内办学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学区化管理,盐边县农村教育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学的定位,准确的设计,扎实的实施,是五个县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共同特点。我们欣喜,一批优质教育品牌蓓蕾初现,它们所散发出的新时代、新教育、新理念、新技术等五彩芬芳的诱人气息,无疑正催生着品牌的迎风绽放、瓜熟蒂落。

建高地

用超前发展引领未来

攀枝花建设“区域教育高地”,将加快打造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区域教育改革中心和区域教育质量中心,作为高地的支柱。这些“中心”带来的引力作用,开始在各个区县显现。

比如说米易县的车站,米易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凌崇德对此有很深的感受,“从车站就能看出来米易教育的变化,以前一到周末就挤满了人,全是送孩子外出上下学的,现在越来越少了。”“我们学校今年毕业的优秀学生中,前100名有92名都选择了继续留在米易就读。”米易一中副校长刁勇告诉记者。

十多年来,因为攀枝花教育在川滇交界区域学生和家长中的好口碑,让攀枝花成为优质生源流入城市,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阶段更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攀枝花建设“区域教育高地”带来的明显变化。

目前,攀枝花教育在逆水行舟的教育改革发展洪流中自加压力,积极锻造各自特色,强化吸引力和号召力。譬如,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始终坚持抓好用好教学质量考核评价这个杠杆,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导向科学、健康、长远和优质均衡的发展道路。在刚刚结束的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表扬大会上,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学校教学质量评价跳出单一分数评价的窠臼,首次从“合格度”“均衡度”“目标度”“绿色度”“特色度”五个维度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量化考评,在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育人方式变革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响亮的步伐。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市三中基于“学本课堂”的“智慧课堂”、市七中教育集团基于“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的“ STEM”课程改革实验,市外国语学校基于“第二课堂”的多语种教学、市实验学校基于阳光教育理念的新教育实验等;东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型建设,西区和盐边县基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学区化管理,仁和区基于高效课堂的深度课堂改革,米易县基于“十一个率先”的办学条件改善等,均从各自实情出发,正在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的道路上前行。

攀枝花本身是新中国“三线建设”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人们从天南海北会聚于此,建设者是他们共同的身份,建设精神是他们共同的烙印,这为攀枝花教育工作者建设“区域教育高地”提供了源源动力。

为了实现“区域教育高地”目标,记者前往采访时看到,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仍在不断优化设计,准备出台“区域教育高地”进一步的建设实施方案。即将到来的2020年,一切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