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30期家教周刊(总第338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预防青少年恶性事件,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每过一关,都是成长
记者 向颖
《教育导报》2019年第130期家教周刊(总第3387期) 导报一版

近日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又一次把校园霸凌问题摆到公众面前,近期发生的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的事件也令人震惊不已,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让未成年人施暴、行凶、浑身充满戾气?我们在未成年人教育上又缺少什么?这些恶性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家庭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当下,父母管教方式的乏力与青少年“快速成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一些家长也常常困惑,现在的孩子应该怎样去教育?家庭教育如何为孩子把好成长的每一关?本期,我们邀请心理专家共同探讨。

方式关

警惕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

沉重的课业压力与严峻的竞争压力让孩子身心俱疲,家长的焦虑、老师的压力,甚至教育系统的压力,最终也会由孩子买单,这是这一代孩子面临的重大问题。“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正在把孩子‘养坏’,而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中,过度焦虑是最典型的一个因素。”成都上上教育心理咨询师阎宗清分析,焦虑使家长对孩子高要求、高期待、高掌控。孩子年龄小,承受能力有限,多重压力之下,到达承受能力临界值,就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弦一直绷得很紧,就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认为反正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放任自流,在班上各种表现都比较差;另一种在压力的推动下,维持表面上表现良好,在初二、初三、高二等关键的年龄节点,孩子一旦发现“我真的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时,就会出现自暴自弃等偏差行为。“原来成绩很好的孩子,某一个学期成绩突然断崖式下滑,或者突然厌学了,这种情况比例更高。而一些家长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出问题,也找不到原因。”阎宗清说。

与过度焦虑、过度重视、过度高要求等管教方式相对的,是过度忽略,未尽到父母职责的管教方式。被重视与关注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内心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他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重视,一些孩子会表现得更好、更听话,另一些孩子则通过成绩差、犯错、闯祸等错误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有一段时间,家长李先生发现读三年级的儿子总是在学校打架,还越来越频繁,每个月李先生都会被请到学校去。仔细了解后,李先生才发现,孩子长期住校,渴望爸爸妈妈的关注,当他发现一打架爸爸妈妈就会出现后,这种行为就愈演愈烈。阎宗清提醒各位家长,当孩子不恰当的行为引发老师与家长的关注后,越批评、越矫正,反而越改不了,因为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变相满足了。当他一直有不恰当的“获益”,就会恶性循环下去,甚至产生更极端的行为。

“无论过度重视导致孩子承受高压,还是过度忽略导致孩子产生不恰当的行为,都是典型的不健康的管教方式。一些父母眼中孩子的‘懂事’,只是他一时的隐忍、恐惧、听话和讨好,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没有被父母看见,就会为成长埋下隐患。”阎宗清说。

纠偏关

读懂孩子的“偏差行为”

阎宗清曾为一个高中孩子做过心理咨询,他想把班上另一个和他有小过节的孩子杀了,通过长期的心理干预,阎宗清发现,孩子从小被父母打到大,导致心理扭曲。“大量的家庭治疗案例及心理学原理表明,施害者往往本身是受害者。绝大多数有暴力倾向、做出伤害他人行为的孩子,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一定有创伤性经历。他可能在家庭里,是最早受伤害的人;也可能在学校里,是第一个受霸凌的人,后来,又变成霸凌别人的孩子。”

2019年1月,《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杂志通过对千禧一代英国儿童心理和行为跨越8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被“打”“吼”和“责骂”等相对粗暴的攻击性方式管教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情绪问题,以及更少的亲社会行为。

“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及时、恰当的纠正和制止是必要的,但很多家长却用错方法,通过打骂或过度惩戒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及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埋下隐患。”阎宗清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偏差行为其实是高频发生的。当孩子出现小的偏差行为,家长只矫正偏差行为本身是无效的,因为它反映出家庭关系、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只有找到哪里出问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举例,比如,一些孩子写作业拖拉,本质上是对父母权威的对抗,孩子用拖拉的方式来对抗父母的过度掌控和强势。如今的孩子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更需要自主权,但很多家长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在一旁不停地催促,反而越催越慢。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主需求更大,彰显自主意识的需求更高,小偏差只盯着行为矫正,到了青春期会变成更大的问题卷土重来,矫正起来也更为困难。”阎宗清认为,健康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家庭里面,不要过度惩罚孩子,家长学会保护孩子在成长经历中不被他人伤害。

过渡关

“懂”是青春期的钥匙

阎宗清在很多中学做过调研,青春期孩子认为父母不懂自己的,占65%以上。家长不知道孩子此时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内在需求是什么。

青春期是极其复杂,也极其危险的一个阶段。进入青春期,一方面孩子的自我高度发展,急于表达“我长大了”;另一方面,他面临很多解决不了的现实困难与挫折,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外在反映就是非常毛躁、非常情绪化,如果家长不理解,甚至火上浇油,就会把孩子往外推。

孩子小时候,人际关系的重点都放在家庭,从小学中段开始,孩子重要的客体关系从家庭内转向家庭外,老师、同学的影响力逐渐加大。这个时期,孩子面临认同危机,处于身体发育、情感混沌、社交不断变化、心神不定以及试图弄清自己身份的阶段。如果被孤立、被起哄、被嘲笑,孩子会觉得他和其他孩子格格不入,“不能融入”对孩子是极大的伤害,但孩子的这种迷茫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加之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自尊心高速发展,极其敏感、脆弱,所以容易受挫。如果孩子小心翼翼地告诉家长自己的心情,家长却回复他“这么一件小事”,孩子和家长之间便立起一面墙,阻断情感联结,从而导致孩子出现极端行为。要么向内攻击,出现抑郁、自我放弃等问题;要么向外攻击,出现暴力对待他人、报复他人等行为。

“家长应懂得孩子每个年龄阶段不同的发育机制,每个阶段不同的心理机会形成相应的行为特征,然后按规律行事。”阎宗清提醒各位家长,“懂”是打开青春期孩子内心的钥匙,在孩子陷入迷茫的时候,你拥有这把钥匙,就能陪伴孩子一起顺利度过青春期。如果你没有这把钥匙,但凡有一个理解他,懂他的“问题孩子”出现,孩子就可能走偏。

他建议,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理解孩子委屈、愤怒、难过的情绪,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各种问题,不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

品德关

敬畏规则,方能行止有度

家庭的功能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家长承担着引领孩子精神和价值观的重任。而引领需要家长本身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取向,并且通过自身行动,做给孩子看。阎宗清认为,越是道德观念等很“虚”的东西,越需要家长“实”做。用实际行为,一点一滴引领孩子成长。

他举例,一次,家长张先生和孩子一起捡到一个钱包,里面的钱已经被拿走,但留下了很多证件、银行卡,如何把这个钱包还给主人呢?张先生带着孩子一起想办法,他们发现钱包里有一张业主卡,通过小区物业和失主取得了联系。孩子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真正了解如何帮助别人。阎宗清提倡“机会教育”,在生活小事中找到引领孩子的契机。这需要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把握引领孩子的契机,而不是为孩子示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应该有敬和畏。阎宗清对此非常认同,教育孩子,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适当的规则。对孩子而言,没有规则的爱,是错爱;没有爱的规则,是桎梏。而所谓“规则”一定是家庭共同遵守的,基于家庭共同的价值观,而不是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由着父母的性子来做判断。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会觉得父母虚伪,甚至鄙视父母的一些行为,就是因为父母常常说话不算数,或者不用同样的“规则”来约束自己。他们要求孩子诚实,自己却做不到;要求孩子认错,自己错了却不承认。“孩子小时候知道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大人却以赶时间等理由去破坏规则。等孩子长大后,家长发现孩子犯规了,又教育他不准这样做,孩子肯定是不服的。”阎宗清不提倡打骂孩子,但家长有权力批评和惩罚孩子,前提是必须建立在敬畏共同的准则上。首先,孩子和家长就“规则”达成共识;其次,父母自己要率先做到;最后,当孩子指责父母做得不对时,不要拿权威去压制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三观,说话、做事有分寸,真正做到自我约束。

良好的人生愿景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心无旁骛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障碍和阻力,而一些孩子容易陷入眼前的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孩子没有梦想,或者怀着不健康的梦想前进。很多家长为孩子设定的未来是考大学,找到好工作,多挣钱,有孩子之后,再让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在一个自我物质满足的循环里周而复始。

对“00后”“05后”孩子而言,物质条件已经很富足了,他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成长,更需要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更追求自由与乐趣。一个具象化、可实现的梦想是有牵引力的。如果孩子有清晰的人生方向,对未来有具体的规划,心无旁骛地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便能降低他走歪路的可能性。

很多家长对梦想的理解很局限,常常觉得孩子的梦想不够“高大上”,把孩子的小梦想给磨灭了。其实,任何梦想都值得被浇灌,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为梦想“画像”,让他清楚自己可以学什么,怎样成长。梦想清晰、能够为社会带来价值才有持续的动力。孩子的成长一定会遇到障碍和阻力,而良好的人生愿景和梦想能够帮助他克服困难,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