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31期教师周刊(总第338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需要“六慧”
■凌宗伟
《教育导报》2019年第131期教师周刊(总第3388期) 导报四版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

作者:魏忠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ISBN:9787567590717

 

■凌宗伟

这个时代,谈教育的专家与书籍实在是太多了,多得让你目不暇接,读(听)得让人云里雾里,往往会将你吓得还不如寓言里抬驴的那对父子。这个专家说:“学校不应该教学生知识。”那个校长说:“大学不应该教任何技能。”还有更著名的大咖说:“为什么人文教育比科技重要得多。”……

对这些喧嚣,魏忠说:“毫不怀疑这些帖子写的人充满善意,希望凿开未开化孩子的七窍,但是我更加怀疑,真的哪个傻帽按照这些去做了,还真的把孩子给害了。15年前热炒的诵经班在深圳今天接下来忽悠留下的恶果,那些孩子都长大了,睁开眼看到的不是春秋和唐宋,而是《芈月传》。”

既然谈的是“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就要梳理一下中国智能教育的历程。魏忠指出,在推进智能教育的历程中,我们尽管做了不少努力,然而收效甚微。魏忠认为,其原因大概在:“学校中的主体学生的聚集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随课堂而聚散、随中高考而聚散,而并没有针对或者有能力改观这样聚散模式的信息化。”

魏忠说:“学生培养是复杂的,复杂的培养需要设计,而考核就是设计最终和最直观的表现。不同的学校和学生考核的方式不一样,体现的设计思路当然不一样。如果我们天天提全面培养人、素质教育,然而全部的考核集中在考试,甚至过程性评价精细到课堂上每一个动作,那么,培养出来的人适应的是什么样的未来呢?智慧课堂、大数据教育的最常见误区之一就是在没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管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作为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实践与管理者,我对魏忠这样的归因是十分认同的。

我对魏先生关于“在线教育的最大误区就是试图以网络的单一教育形式来简单化地替代全息的校园生活:师生、校园、实验、成长”的判断深以为然。因为“创新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知识、技能、体验的深度理解和实践,学科中知识的本质是面向未来10年的顶天、实验的核心是面对未来20年的立地、创新的秘诀面向未来30年的在人间”,可是,“至今还有人痴迷于深山老林修炼和封闭‘四书五经’教育的,类同第一种情况,在一个完全的孤立系统中,教育作为一种负熵行为是不会发生的,信息最后达到完全无序,信息无序文明和教育也不可能独存,前些年经学教育的惨痛教训可见一斑。”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作为一系列技术,“如果聚焦在教育领域,更需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成为慧谷,学校的环境成为学习模式语言:不与机器争速度,只和学生搞亲和,学校是一个知识的博物馆和迷宫,布满了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谶语;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成为一个慧眼的使者,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甩掉更多机械性的大脑功能,集中精力聚焦于慧心,成为操纵机器而不是被机器操纵的智慧生物。”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六种智慧:慧真、慧眼、慧敏、慧谷、慧根、慧心。慧真,借用拉罗什富科的话来说,就是“存在于对事物价值的彻底了解之中”的最大的智慧;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和机器比速度,而是为了“开窍”,教育进阶需要教师有站得高、看得准的慧眼;更需要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应该触类旁通走向更高的境界;教师和学校要多用一听就懂的话,多用常识和类比,少用教育术语,要知道教育藏于身边、藏于场景、藏于个体,藏于服务过程,甚至藏于错误中;智能时代的教师更不能失去本体,不要过于夸大未来5年产生的变化,更不要忽略未来20年产生的革命;要认识到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多变的世界毕竟有不变的东西,而智慧时代“静”也是一种能力。处乱不惊、心理调整、物质和体验追求同样需要经济与节俭、建立证据和必要知识的决策能力,才能将见识变成智慧,以巧破千金。我认为,这“六慧”就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