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9期(总第298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口述中传承长征精神
■本报记者 倪秀 文/图
《教育导报》2016年第89期(总第2986期) 导报一版
懋功,地处四川省西北部,1953年更名为小金县。红军曾翻越其境内3座雪山:夹金山、梦笔山和巴郎山。

翻过海拔5040米的巴郎山,一路蜿蜒而下,经过日隆镇,沿着奔腾的沃日河,就来到了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公路两旁的格桑花在秋风中摇曳,路旁矗立着达维红军会师纪念碑,白色的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欢迎你们来到长征史上著名的达维会师地,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红军胜利会师而建造的。”一下车,达维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张逸洋就给记者当起了小小解说员。

跟随张逸洋的讲解,记者顺着纪念碑向河谷看去,一座褐色的木桥横跨沃日河,碑文显示这里就是著名的会师桥。张逸洋介绍说,这座桥是一座片石圆木结构的木桥,长13 .6米,宽2 .8米,建于1912年,桥面铺有木板,两边是木制桥栏,是当时达维镇对河两岸民众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10岁的张逸洋活脱脱一名小红军战士。当记者问她知道哪些长征故事时,她给记者讲了红军在小金举行的“同乐会”,还有从课文里学到的金色鱼钩的故事。她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不仅仅是小解说员,还是家乡的小导游,给前来参观的客人讲会师故事、带领客人参观家乡,这些她都“经验十足”。

“红色教育资源就在身边,而且还是真真切切的。”达维小学就坐落在会师桥畔,在校长张国勇看来,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是“近水楼台”,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该校依托会师纪念碑等红色教育资源,编撰了校本教材《夹金精神铸校魂》,开展了一系列红色革命教育活动。通过“争当家乡小导游”“瞻仰革命圣地”“夹金精神铸校魂知识竞赛”“长征路上小故事课本剧”等活动,让学生们铭记长征精神,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从达维镇沿河而上,就到了小金县城。县城坐落在高山峡谷间,建筑沿坡而建,就连县城主干道也都盘山而上。而县城内最大的一块平地,就是“小金红军会师广场”。傍晚时分,人们在广场散步、健身,平静而祥和。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率先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意外相遇,让两方面军的战士欣喜若狂。6月14日晚,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一座喇嘛寺前的空地上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

杨友富是喇嘛庙如今的主持,红军长征经过小金时他还不到20岁。这些年,他时常走进小金县中小学,把祖辈、父辈们讲给他的红军故事再讲给孩子们听。而这么多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让他感慨万千。

杨友富一边回忆红军长征的故事,一边给记者列举如今的变化:“现在,我们衣食无忧,可当时,红军吃树皮、草根,很多人没有从雪山、草地走出来。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为了学费到处筹钱,如今我们民族地区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了!”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北上抗日方针。

记者到达两河口会议纪念馆时,一堂特殊的雪山草地党课正在举行。来自阿坝州各县(市)的40余名机关干部,身穿红军服,聆听老师讲两河口会议召开的历史故事。去年6月,阿坝州依托雪山草地红色教育资源,创办了全国唯一一所在民族地区建立的长征干部学院,重点突出爬雪山、过草地等体验式教学,把“吃红军饭、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尝红军苦、唱红军歌、扬红军魂”贯穿始终,深受各地学员称赞。

而在两河口会议纪念馆,也有一群特殊的讲解员,他们是两河口镇小学的学生。三年级的懈小懿,今年9月才加入讲解员队伍,记者采访当天,是他的讲解“首秀”。

“这些讲解词我都不用死记硬背,从小我就听这些故事,都记得住了。”虽然是第一次正式讲解,但懈小懿自信满满。他说,自己从小在家里听爷爷奶奶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来到学校又听老师讲,又能随时去会址转转,红军的故事他都记得。

9月30日,懈小懿又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两河口镇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

“‘夹金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鸟儿飞不过,神仙也难攀。’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河口镇小学校校长杨军在扫墓现场,又给学生们讲起了长征故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阿坝州正在开展以“知历史·明事理·爱家乡”为主题的“口述历史进学校”活动,在全州300多所中小学发放了368套《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学校利用班团队会时间为学生播放纪录片,目前播放次数560多次,观看人数达8万多人次。如今,在阿坝州中小学,像张逸洋、懈小懿这样的能口述红军长征故事的学生有很多。

两河口会议纪念馆,一名学生正给参观者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