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35期教师周刊(总第339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通江县搭建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丰富营养
《教育导报》2019年第135期教师周刊(总第3392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记者 郭路路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之基。对于地处秦巴山深处的通江县来说,这里需要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上“立得起、站得住”,还要“长得快、扎得深”,才能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发展提供连绵不绝的力量。为了培育出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通江县牢牢抓住国培计划机遇,创新模式,面向全员,突出骨干,提高质量,搭建起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服务体系,为全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辅助。

需求:决定教育质量的是教师

教师出身,又从2011年开始分管教育局人事工作的通江县教科体局副局长董开平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十分了然,“决定教育质量的是老师,老师培训出来了,教育质量就会慢慢显现。”

新教师需要培训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董开平表示:“客观地说,现在师范院校的专业太专了。”几年前,有一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通江顶岗实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些学生表现出的状态是专业过于细化了,比如射箭专业的不会教孩子跑步,音乐专业的不能教学生唱歌,不会跳舞,而对于通江县的基础教育来说,很多小学并不能保证配齐各个学科的老师,所以更需要通识性的全科教师。而且,通江县每年招考的教师中,非师范专业的占很大一部分,这些新教师更需要老教师传授经验。

老教师则需要接受继续教育。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逐步增加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通江县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类教学设备配备齐全。比如空山小学,距离通江县城100多公里,海拔一千多米,是典型的边远山区村小。如今,校内引入了“班班通”软件,配有两台钢琴和80多台电子琴。新设备有了,如果不对老师进行培训,这些设备就不能发挥作用。

教育本身就是必须不断学习的事业。董开平提到,时代在变化,比如现在留守儿童增多,老师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去关爱这些孩子。“教学是技术活,一些新成果、新技能,需要教师不断“充电”。不学习,就要落后,教育手段就跟不上。”

梯子:国培计划和送教工程

2015年,通江县成功申报为“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县。县教科体局师训股股长王红梅说:“这是我们企盼已久的春光。”

培训机会难得,但怎么培训才能让参培教师真正学到东西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培训范围有限,如何能让培训效果覆盖尽可能大的范围?

通江县教科体局召开专题会议,建构起成都大学、县教科体局、教师进修校、乡村学校“四位一体·协同联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服务体系,实施集中面授、网络研修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块,为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云梯。

2015年7—10月、2016年8—10月,通江县从“名师”团队、省级骨干教师团队、县级骨干教师、民办学校部分优秀教师中遴选出100名培训者赴成都大学参加置换脱产研修和影子跟岗培训。这100名参培教师就是通江县的“种子教师”,接受教育理论培训后,他们又走进成都多所名校跟岗研修,受益匪浅。

通江二小教师冯娟这样描述参培过程:“在丹桂沁脾、书香远逸的成大校园里,我聆听专家们深入浅出、异彩纷呈的讲解和指导,写下了厚厚的一摞学习听课笔记和心得体会。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分校、西蜀实验小学、锦里小学、簇锦小学等学校的跟岗研修中,我虚心向‘影子老师’们学习教学的一点一滴。”

种子教师归来后,通江县立即紧锣密鼓地启动了送教下乡实施工作,将国培成果辐射到更多的乡村学校。“国培让我看到了差距,作为种子教师,让我有了责任和使命,唯有努力学习,让优秀成为习惯,才能不负众望。”通江中学英语教师骆科说出了参培教师的心声。

通江中学教师宋国莉从成都大学学习返岗后,承担了初中语文送教工作,任学科组长。她带领本学科学员一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确定送教内容,通过“自己打磨——学校再打磨——学科组打磨——成大专家指导——送教下乡”流程,采用“课堂观摩+参与式理论讲座+互动研讨+磨课研课+反思提升+成果展示+校本教研”的方式,结合县情做了大量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接地气”的培训。

两年的送教工作,大大激发了通江县中小学教师积极投入教研教改的激情,拓宽了开发本校资源、办学校特色教育的路径,推出了一批精品课例、优秀课例、研修报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送教“土”专家,“种子的力量”初显魅力。

11月9日,2019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再次在通江县启动,新一批“种子”开始孵化。

人才链:本土专家引领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国培项目为通江县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架云梯,但它毕竟是短期的精品研修项目,普惠性不足。为了让全县教师都进入培训序列中,通江县开发了多种常态培训手段。

2017年12月,通江县建立了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把青年教师的发展定为“一三五八培养工程”,即一年教学常规入门、三年教学业务达标、五年教学业绩优秀、八年成为教学骨干。主要活动有新教师入职培训、见面课、校本研修、联片教研、合格课展评、学科能力和教学技能检测、骨干教师培训、晒优课等,通过分层错位带教、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科研究、教学评比,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使一批青年教师在培训中提高、在教学中成长。开展三年一轮的全员教师教材教法检测,两年一轮的青年教师学科能力检测,以考促学,“逼”教师专业成长。

3年来,新教师参加入职培训1063人,上校级见面课1900余课次,参工两年内教师县级合格课展评1028课次,2010年至2015年,参工教师学科能力检测1077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指导课程培训700人次,教学技能检测1758人,培养培训认定第三批骨干教师398人,培训第四批骨干教师3轮388人,晒优课活动中获部级优课8堂,省级优课32堂,实现了青年教师培训全覆盖。

2018年1月,通江县又启动了“通江县教育领域人才培训培养工程”,旨在培养一批名校长、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推动通江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遴选了首批市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米炜、雷斌、蒲芙蓉3位教师当选。这3位教师同时也是引领员、教研员、教改员和培训员,以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室教研活动,带动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同类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学校提供教学理论与实践援助,实现“组建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另一方面,认定首届通江县中小学教学名师122人。各名师承担课题研究,担任培训项目主讲教师,指导帮助2—3名骨干教师等,对同校同学科教师进行传帮带,引领辐射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通江县用高级研修项目带动,让本土专家和名师走出去参加培训,然后再实行从示范到引领、从卓越到全员的分层错位培训制度,形成了一条教育人才链。

土壤:“青蓝工程”和“一二三四五”工程

培训是一架向上的梯子,能够引导教师向更高远的地方攀登,但要在教学实践中耕耘出丰硕成果,教师的成长还需要深厚、肥沃的土壤,比如老教师的经验引导,或者学校丰富的教研活动、完善的激励机制等。

在通江县泥溪初级中学,新教师的成长有老教师手把手指导。校长贾健维介绍说,近年来,泥溪初中教师整体越来越年轻化,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招考来的教师专业和学校急需的学科不对口,新教师需要接受学科知识培训。

通江县制定了教师“青蓝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对“师傅”和“徒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所有教师每月做一张中考试卷交教务处,徒弟的试卷须由师傅指导并签字;师傅要制订一个帮扶徒弟的实施方案,每月至少听一堂徒弟的课,每两周帮徒弟备一次课,帮其修改教案;每次考试后为徒弟分析总结,每学期同徒弟进行一次总结交流;徒弟要制订自我成长规划和短期提高方案,每周至少听一次师傅的课,每周至少同师傅备一次课,期末写一篇反思笔记交给教科室,新入职教师必须上见面课、汇报课、合格课,可以和师傅共同打磨后,再在全校上公开课。

2016年,罗逢萍毕业后回到母校,重新拜杨林方老师为师,不过这次是以教师的身份。她学的是美术专业,但泥溪中学急缺的是数学老师,于是,她拿起了数学课本。刚开始,她不仅在教学上有点吃力,因为年纪轻,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也不足。幸好,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在学校每周教研活动的交流、讨论中,罗逢萍逐渐走上了教学轨道。在近期巴中市的一次赛课活动中,她获得了全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青蓝工程”是泥溪初中教研活动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学校购买了大量的网课资源和教学案例资源,供教师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共同观看、学习。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和二度备课,开学初,先由学科组长带领同学科教师集体定出初步教案,然后每天晚自习第一节课,全体教师按同学科和师徒结对的方式,结合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实际和教师自身情况二度备课。这样的备课方式,既避免了教师抄教案的套路,也让备课更有针对性,更关注课堂预设。为了购买网课资源,学校花了十多万元,贾健维表示值得,他说:“农村教育要发展,必须依靠教研兴校,实现弯道超车。”

在位于城区的通江六小,校长高怀阳面临的教师团队却是另一番状况。通江六小2014年建校,教师有从社会上招考进来的大学生,也有农村学校考入的教师,还有其他学校调入的。如何把这支队伍尽快整合起来,把教师们的心凝聚起来?

通江六小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一二三四五工程”。一赛,每学年每学科组织课堂竞赛;二帮,新教师和老教师结对帮扶,两年一个周期;三研,立足校本做教研,每周三下午学校都会把教师集中起来做校本教研;四课,包括新进教师见面课、青年教师合格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中年教师研讨课;五星级教师培养,以专业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认可度为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不讲门槛,不论教龄,按照星级给予教师一定的科研补助经费,星级评定与教师评优挂钩。在职称评定之外,给教师们开设了另一套激励机制。

徐泽就是在“一二三四五”工程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2009年就参加工作的他对教育仍然热忱得像个青年教师。2009—2012年,徐泽在南江县的农村学校教生物,那5年,他说自己已经进入了乡镇养老模式。因为“不想把一生就这样荒废了”,2012年6月,徐泽辞职了,2014年,他重新参加公招考试,进入了通江六小。

进校后,通江六小让新教师做职业规划,徐泽给自己的规划是:一定不能把自己的专业丢了。他学的是科学专业,因为学校缺数学老师,有领导建议他主教数学,代科学课,徐泽多次争取,坚持做了科学老师。他和一位副校长结成了师徒,这位师傅对他帮助很大,给他提供了很多科学方面的教学资料,还把通江县科学领域的相关专家介绍给他。徐泽自己也积极参加赛课活动,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教学方法,积极带学生外出观察动物、植物,迅速成长为通江县的科学学科带头人。“以后如果有新教师需要我来带,我一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徐泽说。

除了帮助县内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采访中,董开平还透露出另一种渴望:希望更多县外、省外的教师愿意来到通江,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为此,通江县规定所有新教师都要学校校长亲自去接,县外教师还可以享受一定的探亲补助。董开平相信,只要土壤肥沃、空间广阔,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通江播撒青春和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