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35期教师周刊(总第339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做内心强大的教师 育身心健康的学生
《教育导报》2019年第135期教师周刊(总第3392期) 导报一版

成都师范学院

晏祥辉

今年2月,中科院心理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指出,我国仅少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亟待加强,其中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教师已然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近年来,几项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也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在4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持续的压力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和性别差异。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与女教师相比,男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如此高比例教师心理不健康,很容易以不健康行为表现投射到学生的身上,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学生心理不健康——班风不良”的恶性循环,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会给学校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在教育中起着摇动、推动和唤醒作用的关键角色,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引领者与实践者,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还是学生行为活动的示范者。随着学生学龄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更多,教师的心理与行为会直接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故而很多学生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效仿教师的行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因教师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得以强化。因此,一旦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甚至还会影响学校的名誉和教师的声誉。

1期望与现实

教师心理健康绕不开的必答题

教师心理健康来源与教师职业的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应激状态,持续的应激状态就会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目前,我国教师的压力来源,特别是持续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矛盾。

(一)家长的期望与教师的现实矛盾。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都希望教师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注,但是在面对40-50个学生时,大多数教师都会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状况,在教学进度的“催促”下,教师只能从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无法有效的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二)教师专业教学与学校日常工作之间的矛盾。许多人理想地认为教师就是简单地上课,但是,现在的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学校工作,除了备课、写教案、指导学生活动的开展、家校沟通、教师例会、学科教研、日常的听评课、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业务学习、校园安全教育、防溺水安全教育,还有参加优质课比赛、课后延时服务等,这些与教师教学看似无关但却紧密相关的工作,逐渐蚕食着教师的精力,很多教师每天下班后常有“累趴下”的感觉,教学之外的大量工作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学生现状与教师期望之间的矛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的身体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不同,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兴趣爱好、道德认知差异巨大。每个教师都期望自己教授最好的学生,但是往往学生的表现常低于教师的期望,长此以往,教师经常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

(四)个人现实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但是再崇高的职业也无法改变教师作为一个人的角色。人有七情六欲,教师也有;人有生活压力,教师也有;人们有对物质生活的美好需求,教师也有;人们要养家糊口、教师也要。而社会大众更期望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品德的培养者、智力的启迪者、创造力的培养者等,教师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与社会期望之间的距离,常常导致教师不得不经常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五)常规工作与突发事件之间的矛盾。教学作为教师的常规工作常常会占用大量的时间,除此之外,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突发的临时事件发生,如学生争吵、打架、家长突然到访、各级部门的临时抽查、临时安排的会议等,常常会打断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迫使教师在常规工作时不得不分心去处理许多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特别是来自家长的突发事件,让许多教师“头疼”不已,只能牺牲自己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处理和应对。

2保健与成长

教师心理健康的“湿地”与“蓄水池”

保持健康的心理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是一种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情感丰富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保持与发展,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蓄水池”。管理心理学对员工满意感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健康的员工,离不开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保健与成长的“湿地”与“蓄水池”,而教师也需要学校为其保持心理健康提供一个“湿地”和“蓄水池”,“湿地”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保健因素,“蓄水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成长因素。

心理保健与工作环境和工作事件紧密相关,包括政策层面对教师的支持,学校层面的学校政策、学生的情况、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层面的个人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职责等,学校层面的工作氛围构建和教师个人层面对工作的整体感知是中小学教师的保健因素,当教师感知到这两个层面较好时,只会消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不满意,确保自己有一个中性的心态去开展工作。

心理成长是与工作紧密相关的情感,中小学教师在心理成长方面从低到高分别是舒适感、赏识感、成长的机会、成就感、自我实现,这些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促进性因素,这些因素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积极体现。

3支持与发展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四项策略

(一)落实政策。进一步落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教师提供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撑,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筑牢政策环境保障,给教师一颗有效的定心丸。让教师从心理感受到国家对教师的关心和关爱,鼓励教师成长为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专心教书育人的新时代教师。

(二)加强线上线下的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在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教师培训中,补齐教师在职培训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知识板块,鼓励教师敞开心扉,积极接纳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培训班中,鼓励各类培训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座谈等方式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受益;加强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为教师营造全方位、多维度的健康氛围。

(三)学校要为教师搭建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的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专业化的教师职业成长路径,定期通过教师大会的方式让教师了解教师职业成长的路线,让教师能获得成长的路径;另一方面将各级各类教师的工作职责进行系统梳理,在行政人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职责上进行清晰界定,依据教师的能力、责任意识的高低进行合理地工作分工与工作安排。此外,建构和谐的师校关系、师师关系和师生关系,让教师能够建构基于学校、学校管理者、老师以及学生的“同理心”,确保教师有一颗健康的心态。

(四)掌握心理健康的“技”与“术”。对教师个人而言,掌握心理健康调适的策略与方法,在面临突发性的事件时,能通过升华、倾诉、宣泄等方式适时的调节心态,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项困难,给学生树立“积极应对、健康向上”的新时代教师形象。

在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大量持续的压力与矛盾的情形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已然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通过构建保健的心理“湿地”与成长的心理“蓄水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政策的落实、有针对性地培训学习、系统职业成长规划、职业成就感的体验等方式,才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心理生态系统,进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能力,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