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38期家教周刊(总第339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陈琳:赞美让孩子更优秀
■记者 胡敏
《教育导报》2019年第138期家教周刊(总第3395期) 导报三版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成都市双庆小学校长陈琳分享的这首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仿佛就是她的生命写照。

陈琳是家族孙辈中第一个女儿,打从出生起就是全家的掌上明珠,爷爷、大伯、父亲三位长辈倾力栽培,对她的成长影响至深。小时懵懵懂懂,长大后她才体会到,原来长辈当年的做法,培养了许多让她受益终身的个人素养。

 

赞美带来笃定的力量

爷爷喜欢孙女,奈何几位伯伯接连都生了儿子。陈琳在全家期待的目光中诞生,打从出生起就成了全家的“宠儿”。出生的前一天,陈琳的爸妈还一起到电影院看了《巴黎圣母院》,陈琳爸爸常说:“你是敲钟人敲出来的孩子。”

爸爸对陈琳的爱,她用“溺爱”来形容,不过是不带贬义的“溺爱”。19岁,陈琳刚参加工作,晚上和朋友看电影,爸爸必定要来接她回家。一次,爸爸工作忙实在走不开,他也不愿缺席,直接让陈琳再请朋友看一场电影,一定要等他来接。

爸爸对陈琳采用的是赞美教育,“特别夸张的那种。”陈琳说,爸爸经常带她出去见朋友,总是特别夸张地讲女儿的优点,说得陈琳都觉得“那个女儿不是我,好像是别人”。

但神奇的是,她真的慢慢变成了爸爸口中那个优秀的女儿。不仅在求学时期表现优异,工作中,也在24岁的年纪就收获了众多荣誉。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期待效应的理论,积极的期待对人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心理学界更是提出积极心理学理论,来研究这些现象。爸爸当年的做法,其实就是对女儿变得优秀的良好期待。

这种期待背后不是让孩子实现父母的要求,而是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初中时,陈琳遭受了人生中第一次大挫折。她进了重点初中,才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小学时,她是全校的焦点,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初中第一次考试竟然变成最后一名。她体验到极大的心理落差。这时,父母给予她极大的信任。“相信你一定能学好!”“没关系,他们出题太难了。”爸爸不仅不责备,还给她找理由。在父母的鼓励下,陈琳很快就追赶上去,适应了高手如云的班级。毕业时,班上40个孩子全都考上了重点高中,陈琳为了理想放弃了重点高中,进了师范学校。

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子女带来的是什么?陈琳认为,是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此后,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她都坚信,办法永远比问题多。家庭对人的影响正是如此深刻,陈琳举例,有人研究过众多诺贝尔获奖者,让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其中,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的和谐,给子女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成年后遇到问题时更具备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位男性长辈给予好的教养

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陈琳的重要他人是三位男性长辈。他们有着各自坚持的原则和世界观,他们各不相同,又相互补充,为陈琳打造了一个充满良好品格的成长空间。

首先是爷爷。爷爷对陈琳的爱和父亲不同,他们俩正好构成了“宽与严”的两面。爷爷爱孙女到什么程度?不惜提前退休专职带孙女。爷爷手把手教4岁孙女写书法,给她讲《千字文》、《弟子规》中的道理。

即便是这样爱,爷爷也决不允许孙女有任何品格上的污点。爷爷曾严厉批评过陈琳一次。小学时,语文老师检查同学们是否带了字典,同桌忘了带,陈琳想帮她蒙混过关,把自己的字典壳给了同桌。没想到,爷爷知道后,重重地批评了陈琳:“在我们家决不允许撒谎!”

爷爷的爱极有原则。他常说:“你是我的大孙女,要把陈家‘三重一轻’传下去。”“三重一轻”是重德行、重诚信、重勤俭,轻名利。小学时,爷爷会偷偷跑到教室外看陈琳的习惯养成,常常帮她分析为人处世的方法,教她团结同学,“跟好人,学好人,做好人。”陈琳工作后走上行政岗位,爷爷也常教导:“不要想名和利,想能给老师和学生什么帮助。”

另一个重要他人是大伯。大伯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后从中学老师一路走到校长岗位。他对陈琳的成长,乃至选择教师职业、成为校长后的管理思想都影响很深。小时候,陈琳的寒暑假大都在大伯家度过。大伯做得最多的是培养她的习惯。“习惯是影响你命运的重要因素。”大伯常说。小时候在大伯家不知不觉养成的好习惯,是陈琳在求学和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重要原因。

第三位重要他人当然是陈琳的爸爸。除了无条件的爱,爸爸还做了两件让她受益终身的事:培养阅读习惯和培养独立精神。

小时候,陈琳就有丰富的书籍,儿童报刊她有好几种,《安徒生童话集》,她很小就有了全套。直到现在,爸妈家里还保留着她的书房,“一本连环画都不舍得丢。”这些书籍构成了她早期的精神宝库。爸爸还常放低姿态,“请教”女儿:“我工作遇到困难了,你帮我想一想怎么办?”或者问她:“现在有4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你帮我看看选哪一种?”彼时,年幼的陈琳根本不可能真的帮爸爸解决什么问题,但长此以往培养了她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用爱与责任回馈社会

如今,陈琳也给女儿足够的信任和自由。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女儿就开始独立参加各种夏令营、冬令营,五到八天不等。父母不陪同,全程由女儿独立参与。女儿很有主意。到了非洲大使馆,她会主动给中国驻非洲大使送礼物。到了加拿大,女儿住在寄宿家庭,和寄宿爸妈相处得非常愉快。如今,女儿长大了,给妈妈提要求:“八天太短,我可以自己出去8个月吗?”陈琳不仅没觉得失落,还为女儿的独立感到骄傲。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这是陈琳在培养女儿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从自己的成长中,她总结出这样几个关键素养: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顺境逆境,永远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良好的习惯,比如阅读习惯,合理安排时间,8点以后不要串门,8点半不要给别人打电话,少给别人添麻烦等;良好的品格,重德行、重诚信、重勤俭,轻名利,宽容,耐心等;健康的体魄,陈琳初中曾是体育尖子生,现在,女儿每周三次锻炼;学会自省,每天反思有什么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

陈琳尤其关注“生命状态”。“我们的生命状态就是孩子的人生形态。”她认为,父母能给孩子做的就是提供好的环境,孩子能走到哪一步都是个人的修行,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自己的生命状态。对于自己,陈琳最欣慰的就是,能够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回馈社会。

对于幸福,陈琳认为有两个维度:做好自己,同时能够获得社会认同。这也是她对女儿的期望,因为社会认同度才是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反映。在她执掌的双庆小学,她给学生的定位也是成为“中国脊梁”,通过职业规划课,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成长自我、服务社会的理想。

 

·家风对话·

家教周刊记者: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被宠坏,您父亲的宠爱没有变成溺爱,原因是什么?

陈琳:孩子被宠坏的原因,不是因为宠,而是因为包办。父亲虽然竭尽所能地宠孩子,却非常注重独立能力的培养。我有很多自主空间,从小习惯自己判断,长大做事不纠结。父亲对待工作努力、负责,对待他人宽容、大气的态度,也是对我精神上的引领。

家教周刊记者:您在学校非常重视家校共育,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陈琳:让家长成长起来,是做好家校共育的前提。我身边有一群心理学朋友,我自己也常用心理学方法,解决一些学生的问题。最近,我计划培养一些种子教师,研发教师培育课程和家校共育课程,覆盖一到六年级的老师、家长、学生,从共育到个育,提升大家的心理品质,让家长、老师以更加阳光的生命状态,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