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9期(总第298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交流才能拓宽彼此的眼界”
——专访美国林肯中学校长 Erwin
■本报记者 何文鑫 ■翻译 四川大学研究生 颜普茜
《教育导报》2016年第89期(总第2986期) 导报四版

“这次来华,眼界大开,确实需要交流才能更好地认识对方。”在成都锦里的一家咖啡馆内,美国林肯中学校长 Erwin不急不慢地说出这一句,既像是对来华访问这几天的印象式诉说,又像深思熟虑后的提炼。

10月13-14日,100余名林肯中学学生走进成都的中学,与中国学生深入交流并建立了友谊,学习中国艺术,看川剧、观熊猫。他们热情、开朗,笑容灿烂,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聊得高兴时,他们会主动给你一个拥抱;分别时难舍,中国学生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已经紧紧地将你抱住,绝不羞涩。

这群拥有多种肤色的学生,其学校的教育是怎样的?美方如何看待中国的教育,如何评价中国的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 Erwin进行了专访。

教育导报: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这两天的观察,林肯中学的学生来自多个族群,这些不同肤色的青年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基因,学校如何促进他们间的融合?

Erwin:我想说的是,首先,我们学校的学生彼此间都非常友好和团结,不存在冲突和纠纷。

是的,我们的确会做一些工作,促使孩子们相互了解和建立友谊,比如时常组织一些足球、篮球赛,开展团队活动。在英文学习上,也会加强全面而综合的培训。

教育导报:中国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而美国中学生则表现得很轻松,玩才是常有的事,他们也多以乐观和开朗的一面示人。您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Erwin: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孩子的确在中学阶段压力很大,因为面临着各种考试。

美国学生考试压力相对较小,课程任务没有那么重,所以,他们有更多自己的时间。但是,孩子们到了大学,才认识到现实中有很多挑战,必须努力学习才行。这时候他们才醒悟,才会做出改变,所以在大学会很辛苦。

教育导报:正如您所见,中国的中学现在开设了不少的传统文化课,着力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美国的课程是怎样设置的,有没有开设相应的核心课程?

Erwin:美国的中学生必修课为英语、数学、历史和科学,其余的都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去选修。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

教育导报:您如何看待见到的中国传统艺术课,美国的中学是否也开设了自己的传统艺术课程?

Erwin:噢,我的感觉是非常棒。传统文化课的开设,能使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能传承历史和文化。很遗憾,美国高中开设的类似课程很少,只在艺术课尤其是音乐课中有一些民间文化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不如中国,而事实上我们有一些好的传统艺术正在失传,我们应该向中方学习。

教育导报:来华几天,您觉得中国学生给您留下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中美学生在视野上有无差异?

Erwin:中国的学生普遍对学校和国家充满自豪感,他们也很自信。

美国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广阔。这次来四川,我们看了川剧,孩子们觉得眼界大开。这说明出访的确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对方,交流才能拓宽彼此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