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42期家教周刊(总第3399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情感缺失,谁来填补?
胡敏
《教育导报》2019年第142期家教周刊(总第3399期) 导报二版

近日,文章《以拯救的名义,他们把孩子送进地狱》引起关注。该文章揭露了成都某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打着“尊重关爱”的旗号,暗地里却是一个等级森严、异化人性的矫治体系。教导员和心理老师对此纵容和淡漠,不少学员因此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和精神障碍。

继杨永信的电击疗法、豫章书院的恐怖“囚禁”被媒体曝光之后,依然有人把孩子送进扭曲人性的地方,并且离我们如此之近,想起来都让人胆寒。

让我们更加痛心的是,把孩子送进去的是他们的父母。仅凭一些虚假宣传和简单了解,家长就放心地把孩子送进了“地狱”。直到一些学员通过各种渠道曝光里面的黑暗,家长才了解自己的孩子经历了什么。

痛心、悲愤之后,一个观念值得反思。把孩子送进训练营,就能得到一个“好孩子”,这种观念真的靠谱吗?网瘾、早恋、打人、厌学、厌世……这些现象,背后是孩子情感的缺失,是孩子面对困难时支持力量的缺乏。如果此时家长不跟孩子站在一起,反而把孩子往外推,孩子只会觉得被家长抛弃。更不要说,把孩子推给一个采取错误管教方式,导致身心永远伤害的机构了。

我曾经和一个问题孩子深入交谈,他表面上非常暴力,曾参与多次打架斗殴事件,但外在越强势,越反映出内在的缺失。他的父亲常年生病,家中仅靠母亲做饭店服务员维持生计。母亲跟儿子缺乏交流,儿子就跟一些“谈得来”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但最终把他拉回正道的,还是老师的关心和陪伴,以及跟母亲关系的改善。

其实,孩子听不听一个人的话,不在于这个人讲得有没有道理,而在于这个人是不是他信任的人,是不是跟他有情感链接。一个人的发展轨迹,应该是童年得到父母充分的爱,到了青春期虽然逆反,但因为和父母有深层的爱,会或多或少听从父母的建议,在自我的发展和父母的协助中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而问题孩子则是童年时期没有足够的爱带来的安全感,导致跟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关系不好,这时,外界一些人对他的一点好都会被他当作救命稻草,如果这个人带来的是不良影响,他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很多问题孩子,都有着类似的成长背景。父母忙于工作,疏于陪伴,或者小时候没有陪伴,在青春期突然跳出来管教孩子,抓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心中的压力也无处释放,只能通过一些“出格”的行为来表达。

如果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是孩子“病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到“病根”,而不是盲目相信军事化管理就能“剪除”孩子的不良行为。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分析过问题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首要是情感因素,其次是能力和性格因素。而后两者又要通过亲子感情对其产生影响。

当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爱孩子时,还能指望谁来爱他呢?所以,家长们,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修复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通道,让孩子相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会有一个机构弥补上孩子缺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