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46期家教周刊(总第340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四川省第二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开讲:营造有“营养”的“第一环境”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19年第146期家教周刊(总第3403期) 导报一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孩子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应为其提供怎样的精神营养?日前,2019四川省第二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以“聚智慧伴成长育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动机、方法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来自省内外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30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四川省初中反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发布——

学习压力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主因

从2016年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到今年成都14岁少年坠楼事件,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校园欺凌现象。对此,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课题组,深入各市(州)、区(县),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专题调研,并发布《四川省初中反校园欺凌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被访初中生在不同时期都有遭遇校园欺凌行为。背地里说坏话、取不雅或伤自尊的绰号、被孤立和忽略、用语言辱骂嘲弄恐吓是4种发生比例最高的校园欺凌行为。校园欺凌发生的成因主要是学习压力,占59 .5%。同学交往矛盾和家庭矛盾,各占17 .58%和12 .12%。

《报告》显示,校园欺凌加害者实施欺凌后,会产生负罪感,并担心被老师、父母批评。其中,39 .4%的加害者感到内疚,有负罪感,24 .7%的加害者担心被老师、父母批评,有5%的加害者感到痛快刺激和新鲜有趣。

被欺凌者面对欺凌后,56 .7%的被访初中生表示会在受欺负后向父母、老师、学校领导汇报;有10 .9%的初中生会选择以牙还牙,找机会报复;7 .9%的初中生会感觉丢脸;7.6%的初中生因为害怕报复而选择独自忍受。

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赵珂作为报告发布人建议,制止校园暴力刻不容缓。学校应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加强普法宣传,提升师生法治素养;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注重孩子人格培养,形成良好习惯。家校建立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优化育人环境,构建文明校园。

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教子做人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傅国亮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所学校”“第一任老师”的“第一任务”是什么呢?是教孩子学科知识吗?傅国亮认为,这是关系家庭教育定位和方向的重要问题。

在他看来,家庭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家庭教育的“道”,而不是“术”。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分为“道”与“术”两个层次。“术”指的是教育子女的方法、技巧和窍门,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道”指的则是教育子女的理念、价值观和要点,如人生的起跑线不是奥数班,而是从家庭习得的习惯、性格和情绪。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品德教育。只有明晰了这一点,家长才能培养出品德端正的孩子。”习总书记提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在傅国亮看来,人生第一课指的不是第一节课,而是第一重要的课,即品德教育。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误区,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学习文化和智力开发上,而忽略了孩子最本质的培养,即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性格的养成、对思维方式的训练等。“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道德、幸福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就一定要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有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傅国亮说。

人的一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格修养,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特殊作用。儿童个性的形成始于家庭,其全面发展始于家庭。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傅国亮认为,家庭教育需要激发、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把人本性中美好的情感发展起来,即培育孩子向善的人性。这要求父母,一方面要了解儿童思维的特点,不给子女上纲上线、乱扣帽子;另一方面,在涉及道德是非底线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鲜明地表达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毫不犹豫。

最损害孩子的亲子关系是什么?傅国亮认为是“三制”,借爱之名“控制”、“压制”、“强制”孩子。他举例,一位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去理发,儿子不喜欢短发,父亲说:“听我的,越短越好。”结果几乎理了一个光头,儿子当场就哭了,并一个学期不理发以示抗议。“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父母将扭曲的爱强加于孩子,控制孩子的爱,是孩子讨厌父母以至仇恨父母的起因。无端地干预孩子,非原则地纠正孩子,都与正在长大的孩子发生心理冲突。”他认为,正确的亲子关系,应当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和孩子做朋友,尊重他的主观意愿。

“我们要做的只是适时地播种和适度地照料,而不是拔苗助长,这才是教育的本意。”傅国亮提醒各位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只青蛙,不要做强迫他参加“爬树比赛”这样的蠢事,应该鼓励他去快乐地“游泳”。

读懂孩子与他们共同成长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彦捷

在苏彦捷看来,如今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有的家长、老师非常焦虑。但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和恐惧是一种自然现象。

“有两种情况会让家长产生焦虑。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清楚。例如,孩子半岁后会出现‘陌生人恐惧’和‘分离焦虑’,家长不清楚这一点,所以一听孩子哭就心慌。二是知道的教育信息太多,‘过知’导致焦虑。许多家庭教育培训和讲座分享的知识、技巧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导致家长‘听了很多道理,依然教不好孩子’,对自己产生质疑和焦虑。”

如何缓解焦虑?苏彦捷建议,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孩子一年级刚入学要掌握拼音的这一段时间非常痛苦。这些拼音没有规律,孩子记不住。”苏彦捷就见过同事的孩子用画画的方式,去记住拼音。“ ting”旁边画个耳朵,“ qiang”旁边画一个城墙。“这是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形象化记忆,而不是抽象地用一些道理、逻辑去串联知识。”她说,如果家长明白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多用这种方法帮助孩子记忆,还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

“家长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很容易误解孩子‘笨’。”苏彦捷播放了一则录像:主持人让一位小朋友观察两杯相同的水,然后将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一个瓶子里,水位变高了。他问小朋友:“现在两杯水还是一样多吗?”小朋友摇头。“一些家长看到这里会认为孩子‘笨’,却不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在学习运算,不能理解守恒定律,所以他们是根据高度来判断水量的。”在苏彦捷看来。“家长理解了这些,焦虑会缓解许多。”

家长了解了儿童发展规律还不够,自己也需要跟着变化。“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孤立的,家长也要成长,才能带动孩子一起成长。”在她看来,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复数,不只有孩子,还有大人。

苏彦捷建议,家长应做好角色榜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无意识模仿,然后慢慢变成习惯,内化后成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能够成为孩子崇拜的对象是非常好的,但等孩子长大了,发现家长不如他了,会变得‘嚣张’。这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规则和道理,和孩子平等对话,树立自己的威信,不能被孩子贬低。”

苏彦捷以全职妈妈举了一个反例。孩子小时候和家长依恋关系很强,和妈妈关系很好,可他进入小学发现,孩子们对全职妈妈的评价非常低,这时,如果家里面发生吵架,孩子则会偏向于爸爸。因为在孩子观念里,这个家是父亲撑起来的。“所以,等孩子进入小学后,全职妈妈不要认为自己解放了,成天打麻将看剧,一定有自己的事情做,有自己的追求,做好角色榜样。”她说。

苏彦捷认为,家庭教育不是只告诉老师、家长,怎么去教育孩子、学生,而是在家庭这样的场域中,让每个人得到更好地发展;是家庭成员在教育过程中,得其所哉、各得其所、共进共赢。

早期养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玫瑾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便捷,在我们获得这些收获的同时,也出现大量相应的问题。李玫瑾认为,如今,孩子的养育与教育越来越有难度了。

“归根结底,社会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早年的问题在家庭的遗传和养育。”李玫瑾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早期养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家庭教育中,“养育”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台阶。在养育过程当中,第一需要亲自养育,第二需要连续的稳定养育。

李玫瑾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只有建立起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引发幼儿与抚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有很多父母说,孩子出生后,送回老家让老人帮着带,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把他接回来了,可是,孩子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依恋是教育的基础。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对你的依恋,那你就没有资格教育他。”她表示,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李玫瑾在研究未成年犯罪的时候发现,一些杀人不眨眼,或者冷酷的罪犯都很不幸,从小没有被人疼爱过。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没有被人善待过,也就不要指望他成年后去善待他人、去善待这个社会。

“如果在孩子早年的情感、性格培养中,你付出了情感,孩子收获了情感。那么,不管他今后发展如何,他对你也会有情有义,否则的话,你就很难预料孩子长大了是什么样子。”李玫瑾发现,很多在15-16岁的孩子,父母已经拿他没有办法了。“我劝过他,我打过他,我骂过他,但是他还是不听,我拿他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在6岁之前对他说,不行。

情感抚养是有恩于他,性格抚养是立威于他。一个人成年之后是否守法,要看他早年在家中是否守规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判依据。李玫瑾提醒在场家长,0-3岁抚养到位,孩子就会对人比较有情感;3-6岁规范到位,孩子的行为也就有规范。因此性格培养必须越早越好,在孩子6岁之前,给他建立行为模式,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他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6岁时候说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你等他12岁再说不行,他可以拔腿离家出走,可以说你不答应我,我就跳楼。因此,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李玫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