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0期(总第298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管理更科学 “偷懒”更智慧
——西充县天宝初级中学自主管理模式探索
■实习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6年第90期(总第2987期) 导报三版
日前,在西充县教育科学研究室组织下,学生自主管理育人模式推广研讨会在天宝初级中学举行。会上,天宝初中校长孙洪林播放了一段录像,内容是天宝初中这学期的开学典礼。典礼现场,指挥、主持、颁奖等环节全部由学生负责。“这次开学典礼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筹备举办,我们完全不插手,最多给学生当当顾问。”孙洪林的解释引来阵阵议论,许多参会者表示,没想到天宝初中会这么大胆放手,也没想到学生自己能把这么重大的事情操办得井井有条。

他主到自主,管理更科学

传统的“师控型”“他主型”学生管理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束缚,不利于个体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保姆式”地承担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任务,工作负荷重,管理难以到位。

在天宝初中做了30余年班主任的何毅锋对此深有体会:我当了30多年班主任,就等于当了30多年‘全能管家’。我天天盯着学生,亲自处理纪律、卫生、出勤等日常事务,包办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时还吃力不讨好,学生不买账,嫌我管得太宽。我也感觉太累,有点力不从心。”

自2009年开始,西充县教育科学研究室经过全县调查和多次研讨,认为“师控型”“他主型”教育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教育的发展,如何冲破这一瓶颈,是迈出西充教育改革第一步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教科室一方面组织相关课题研究,一方面鼓励支持学校进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试点探索。天宝初中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大胆开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经验。

2015年,天宝初中领导班子赴全国多地考察交流,征求县教研室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最终确立了“由简单粗暴的低级管理转向科学民主的亲情化教育,由教师管理为主转向由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理念,形成了“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年级(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小组自主管理——个人自我管理”四级学生自主管理基本模式。

层级上,从校级到小组责任明确;内容上,涉及纪律、卫生、文体、课堂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如今,天宝初中已形成了一个“事事有人管,生生有事做”的自主管理体系。“现在,什么事都有学生去管,我这个班主任轻松多了,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与专业提升中。”何毅锋说。

民主参与,在自我管理中自我教育

天宝初中初二学生秦一文是班上的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时,也受到其他同学的管理与监督。“现在,大到学校集会、大型活动,小到环境卫生、饮食作息,不需要老师安排,都有人管。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自主管理。每个人做什么事都会先想一想对自己小组、班级有没有影响,该不该做,大家都积极为小组争光、为班级争光。”

孙红林认为,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后的最大变化,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在学校、班级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学生干部的选举、星级学生的评选以及先进班集体的评选等方面,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参与制度的制定、了解每个岗位的权利与义务,加深了对制度的理解、对岗位职责的认识。

“过去,每次召开校会、班会,学校领导和老师总是反复讲要求,大家都不耐烦,而且有些制度根本落实不了。”秦一文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直接由学生参与制定,自管会每制定一条规章制度都必须先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最后由学校领导和老师代表、学校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学生代表参加的民主大会表决通过。

民主决策、民主参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创造性地开展自我管理工作的能力,真正认识到民主权利之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孙洪林说“在学校与班级管理中,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把管理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自我教育。”

“管家”变导师,“偷懒”需要智慧

天宝初中各班每天有20分钟“微班会”,由学生轮流主持。一天,副校长兼班主任的张洪斌回办公室的途中经过七(11)班教室,正好是“微班会”时间,学生的热烈讨论吸引他停下了脚步。当时,学生们正在讨论中日未来是否可能爆发战争。

“你想不到学生会订些什么议题出来,他们为了参与讨论做足了功课,从历史脉络到当今局势,从地缘政治到全球化,一个个无不言之有据。”张洪斌欣喜地说:“学生自主管理课堂,积极性高涨,同时,老师也解放了出来。教师的作用不应是大包大揽,而应是导师式的点燃、唤醒、激励学生学习、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尽可能少讲,更多地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张洪斌介绍,学校在借鉴考察经验与结合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建设,实现了学生的课堂自主。

班级根据学生各科学习情况,每科划分6—8人一组的若干学科小组。学生根据教师学科组研制的导学案,首先在前一天晚自习时预习学习内容,第二天课堂上在学科小组内进行“对学”“帮学”“群学”“督学”,最后是教师释疑和深化。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导与协助。

刚开始,学校的大胆放手引来不少疑虑:“放手后学生能自觉学习吗?”“学生自己能学得懂吗?”

孙洪林解释,教师并非不教,而是更有智慧地教。通过小组内的“对学”和“群学”等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单纯接受老师的传授更加牢固。“复述是最好的记忆方法,当组员相互讨论知识的时候,他们能更加牢固地记住知识点;教授同时是一种学习,已经搞懂一个知识点的学生向没有搞懂的组员讲解时,他们将共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二学生冉若榆说:“教材中许多内容我们自己能弄懂,而同学们各自的难点又不尽相同。以前的课堂,老师按部就班地教,我们按部就班地学,效率比较低。现在,我们在小组内就能解决很多难题,老师再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习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表面看老师更轻松了,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西充县教研室主任李昌宝将教师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中的角色转变比作从管家向导师的转变。“导师表面比管家干的活少,但当导师肯定比当管家有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都成为有智慧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