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49期校园周刊(总第340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课改“兴隆”乡村教育
——一所农村学校办好优质教育的探索
《教育导报》2019年第149期校园周刊(总第3406期) 导报三版

“让乡村孩子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句简单的话沉甸甸。

优质的乡村教育不仅指硬件设施“硬”,也不仅指田园牧歌似的“美”,更多地在于振兴乡村的“兴”——以“学”为本的育人理念、稳定而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支撑优质教学成果的方法体系——这三者,不可或缺。

在丘区农业大县中江,中江兴隆中心学校因持之以恒的课改而赫赫有名。德阳市、中江县课改现场会先后在校召开;周边县市学校数千人前来交流学习。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老百姓交口称赞,学生大量回流,在中江县、德阳市甚至省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15年来,这所普通的农村学校自主创立了“351交互循环高效课堂”(后改名为“135”),明确提出“三改合一”的育人理念及体系建设,实现“三个轻松”即学校管理轻松、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快乐轻松。目前,学校确立构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的“融卓教育”作为其升级版本,逐渐走出了一条自身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

走进兴隆中心校,就是走进了课改“兴隆”乡村教育的探索之旅。

从历史走向现实—

重构学校育人理念

2014年3月,蒋良松来到兴隆中心学校任校长,当时面对的状况是:学校教职工由2008年的232人锐减至2014年的168人,其中有6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调入城区学校,学生也由4000多人锐减至不足3000人;学校占地狭窄,办学条件差;教职工敬业爱岗意识急须提振,教学质量逐渐下降,优质学生更是不断流失。

“兴隆中心学校当时面临的状况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的缩影。在中江这样农业大县,乡村教育需要振兴,但是我们从何入手,提振师生的信心,改变面貌?这需要我们面对现实,重构乡村学校育人理念,只能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创新改革的突围之路!”蒋良松说。

仔细研究兴隆中心校的位置和历史,蒋良松发现,兴隆镇坐落在龙泉山脉东麓,与金堂县交界,是成都南入川东丘陵第一重镇,也是成德工业园重镇。兴隆中心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建于1805年的濂溪私塾。“濂溪”是小河沟的意思,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名号濂溪,湖广填四川来周氏族人在此建立了濂溪私塾。兴隆镇小学建于1852年的文成书院。

人杰地灵的乡村文化来自教育的传承。“没有传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濂溪私塾育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成书院教育人知廉耻明礼义,足以涵盖处世之精髓、做人之根本。”蒋良松说,“濂溪”“文成”最初接纳当地望族子弟,清朝末期逐渐接收附近乡民子弟,走出19名秀才、6名举人。于是,“濂溪润德、文成兴隆”成为学校的校园文化理念。如小溪般的“德润人心”和“习文成人”既是濂溪、文成之初衷,也是其发展壮大之根,其核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除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兴隆中心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是课改。蒋良松发现,学校基于“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模式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学校2004年学习并试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洋思课堂模式;2006年,推行“有效教学”模式;2008年,学习借鉴“三三六”山东杜郎口模式以及高效课堂模式等。

农村学校搞课改,最开始只能模仿甚至照搬,一段时间以来收效甚微。如何为农村学校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要课改,先要弄清育人目标。“在国家的层面叫‘立德树人’,对我们来说就是培养能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强不息的孩子。”蒋良松认为,学生只有在有效的自主管理、知识内化中,才能为升学、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目标既定,在校园文化基础上,学校着力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第一,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让学生在良好的品质要求中,成为符合社会人才培养要求的公民。第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应重点教会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内化能力。

“我们想寻找一种简约、简单但清晰的教育模式。”蒋良松说,“不管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还是今天构建高效课堂,课改这个‘酒瓶’一直存在,改革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过程。课改的内涵决定了课改形式,我们追求高效课堂的实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愉快地获得知识,是一个学会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做人做事。要立足办学水平、师资情况、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把能酿的酒尽力酿得更好,不为了课改而课改,要学为用、知行合一。”

从历史走向现实,15年来,兴隆中心学校逐渐形成“351交互循环高效课堂”模式,并将此模式从尝试、从乡村带到了课改的更深处。

从教师走向学生——

重构课堂新样态

兴隆中心学校没有很炫的教学设施,而每一个课堂呈现出的新样态,让人感到了师生成长的旺盛生命力。

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所有课堂开放。学生在教室里相对而坐,课堂有很多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课堂均如此,每到提问时间,学生收放自如、侃侃而谈,对老师、来宾尊敬而不畏惧。

入职3年的教师徐艺菡的《曹刿论战》课上,有多媒体展示、齐读、个人朗诵、小组讨论……“是‘135交互循环高效课堂’让我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我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用四至五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徐艺菡说,最让她欣慰的是,前几天因为参加“国培”项目离校几天,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并没有受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展现,更显课改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351交互循环高效课堂”的“3”指3种课型:预习交流课、合作探究课和反馈提升课;“5”指课堂5个环节:预习自学环节、交流探究环节、拓展提升环节、检测反馈环节、归纳总结环节;“1”指1个宗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与时俱进、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解决学到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养成什么习惯的问题。

“‘交互循环’是指课型之间、课堂环节之间、师生角色地位之间、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之间的交互循环转化,目的就是让课堂更高效。”蒋良松说,“合理的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就像拍电影一样,高效课堂的构建,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剧本就是导学案。加上合理高效的学习小组,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就能呈现好的课堂。”

在学习小组的构建上,要根据班上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编组,方式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班级分成几个组都可以,总体来说要相对均衡;组内异质指的是组内不能全是好的或差的,要有差异性。教师要在小组建设时注意加强引导,以便形成合作的、有序的竞争关系。

同时,课改的推进,是一整套、稳定的支持体系,包括管理层和师生。

支撑要强,建立强力的课改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包括中心校课改领导小组和分校课改工作小组。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奖励方案等;课改工作小组负责制订课堂评价方案、课案编写方案、课改年度计划、课改课堂管理方案(制度)等。课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班或一个学科,并经常深入课堂及师生中查看和指导课改推行情况。按照课改相关管理制度对课改涉及的所有人员进行严格督察和考核并纳入个人档案管理。

师生要活,建立适合课改的班级管理系统。由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配合组建教师班级管理指导小组,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建班级工作小组:对全班轮流管理班级事务,对组内进行自主管理,师生要定期召开交流会,随时将课堂新想法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这样就逐步使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自己的课堂我作主、自己(班级)的事自己做(作主);老师逐步把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与老师互动循环交流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课改成功与否,归根结底是否有师生的认可和支持。学校请来专家——中国教科院教研员、北大特聘教授李继星把脉课改;召开课改专题会,定期探讨“交互循环课堂”的构建模式,实行课案集体备课制;积极实行教师送培和读书工程,每年派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进修,江苏洋思、山东杜郎口、成都、重庆、绵阳、德阳、南充以及县内兄弟学校等地听取专家讲座、实地进入学校及课堂。同时,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与课改相关的教育专著,并写出心得体会。

“交互循环课堂”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与老师课堂平等互动交流,其角色循环互换,就要求学生既要当演员,有时还要当导演。通过班级管理和学习小组管理培训会、教师示范引领、观摩课堂视频录像……让学生树立课堂参与意识,掌握管理的方法,清楚新课堂模式对学生的好处及要求,让学生敢于大胆参与课堂并逐步进入角色。

“课堂的新样态带来的是教育的新样态。”教师慢慢地发现了学生的转变,兴隆镇的家长也渐渐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并对教改班极大支持,课改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好处。

从情怀到责任——

重构乡村教育新价值

蒋良松记得小时候跟随父亲到成都,上了公交车他就惊呼:“爸爸,你看成都的车子好奇怪哦!”爸爸问为什么。“看前面那车上坡好攒劲哦,屁股都震红了。”车上的人齐刷刷地看着这个乡下来的小孩。“我哪里知道那红色是载重汽车的尾灯!身处农村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车子行进过程的样子。”

“乡村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作为一所乡村学校的校长,带领教师锐意改革,为了扛起一个乡镇几千莘莘学子的成长重任,这是乡村教育的情怀,更是对乡村教育的责任。“我们常常会忘记教育的初心,以为教育教学就是一种工作,其实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如果没达到这样的共识,那么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包括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呢?”蒋良松把乡村教育看作栽树,是为了乡村振兴这座大山栽好树。

重构乡村教育新价值的核心是塑造人的精神。“追求人本教育,不仅要追求‘立德’,还要把‘树人’结合起来。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当前的基础教育一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培养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国家花了大力气来精准扶贫,解决不均衡的问题,而我们要通过共同学习、自学的方式,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工业化的授课向培养创新思维的人才转变。”

面对新时代,为所在的凯州新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兴隆学校全面、深度、整体转型启动。学校提出: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卓越品格、广博知识、关键能力、强健体魄的“融卓型”未来人才课程体系。

“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走向创新的可以自我升级的‘操作系统’。我们必须从培养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课改之路要坚持走下去。”蒋良松说。

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是“融卓”:融天下精粹,育未来卓才。融卓,是学校发展之基、学生成长之本、教师发展之根。所谓“融卓教育”是指师生在“融卓文化”的浸润下,融合进取,卓然超越,学校教育兼收并蓄,开拓创新,越而胜己。

课程理念为“融博育卓”:融合博采古今中外教学之长,让自己的教学在县内、市内、省内、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是卓越的,并形成卓越的教学效果,培育出卓越的学生群体。力求用3年时间,构建起结构合理、富有特色、有利于实现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融卓”课程体系。

学校把课程分为学科性课程、社团活动性课程、项目探究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环境性课程五大类别,并按照时间表与各学年度的学期划分相吻合。兼顾基础性内容、拔高性内容的平衡,文科内容、理工科内容和交叉科学相关内容的平衡,眼下所需知识与未来所需知识的平衡,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平衡,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相融合,来确定学校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的内容。

在教学流程中升级了“135交互循环高效课堂”,将课前备学、课中(预习自学→交流合学→拓展研学→反馈导学→总结评学)、课后拓学有机整合起来。

…………

“课堂的转型只是外表,乡村教育要有内在价值的转型。我们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就是六个字——‘自主、合作、探究’。无论是双基,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建构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蒋良松说。

结语

必须对乡村教育倾注深情

在中江县的一次校长培训会上,很多人提问:兴隆中心学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的是什么?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每一名学生要尽其才,才能更好地尽其用,这个是自我的需要。教育的目的,不是去灌满一壶水而是点燃生命的火焰,去创造、去努力地过好每一天!”蒋良松的这段话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他说,高效课堂不是指课堂内容繁杂,学习内容多,而是指课堂教学坚持在有效的教学前提下,完成适当、可能的学习内容。并不是让学生学习超出现在学习能力的知识,而要在相应阶段达到应该有的知识水平。最后,通过课堂教学后,引导学习者形成卓越的品格,致使能力、品格的提升。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才是我们的学校,这也是我正在追求和正在做的事情。

蒋良松说:“生命太短暂,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无痕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做有梦想、有思路、有策略的心性合一,醒身严明的当代教育人。”(李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