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52期新闻周刊(总第340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通江县: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教育导报》2019年第152期新闻周刊(总第3409期) 导报三版

近年来,作为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的通江县,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创新推行台账化精细管理的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为保障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当地党委、政府、县级部门、学校、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全力以赴,合力攻坚教育脱贫。

教师出动摸准适龄儿童去向

“在外就读的151名学生家长电话已全部核实,都是正确的。”今年秋季开学,涪阳小学屈兰珍负责核实的,依然是她带队入户排查的学生信息。

“这次的工作,比上次轻松多了。”屈兰珍说,每期开学,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入户,对辖区适龄儿童去向和家庭情况全面摸底。上次排查时,屈兰珍带领20个老师负责582人的排查。

一次,屈兰珍排查到一名家长正带着孩子在上海务工,她打去电话核实,却碰了壁。家长一开始不接电话,好不容易接通了没说上两句就被挂了,最后还被对方拉入黑名单。

“排查不能落掉一个孩子,这可怎么办?”一时找不到办法的屈兰珍,只好在微信朋友圈求助。庆幸的是,朋友圈里有人认识这个家长的父亲,屈兰珍终于拿到了“1+ X”的读书佐证资料。

涪阳小学只有几部座机,入户找不到人,很多老师只有用自己的电话“找”,一开始,像屈老师这样碰“钉子”的老师为数不少,有老师甚至被家长举报为“骗子”,手机号码被营运商暂停了服务。

后来,屈兰珍等老师开始发动起了村社干部、亲朋好友,一起帮忙寻找,最终完成了所有排查。现在,为方便以后沟通,屈兰珍每遇上一名家长都会主动加上微信。

同样大排查的药洪小学、通江五小等学校,建起了教育扶贫家校联系、村社控辍保学等多个微信群,把工作从线下做到了线上。

“在今年秋期共入户排查115217人次,摸清全县77097名适龄儿童少年基本情况,分村分类建立了佐证资料库。”通江县教科体局分管扶贫的何瑜说,为保证不让一名适龄儿童少年辍学,通江县严格落实县长、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和家长的“六长”责任,探索出了控辍保学“五步工作法”,建立了“小学包送、中学包接,小学包核、中学包劝”的责任机制,打通了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关。

尽力满足残疾儿童愿望

“校长,虽然娃娃身带残疾,不能走路,但我们还是想把她送到学校来读书。”因小儿麻痹症,落下重度残疾的小朱(化名),原是计划由檬坝小学以送教上门的形式展开教育,但她却一直渴望到学校读书。

怎么办?当时的檬坝小学校长邹建平陷入两难。为了尽力满足小朱的愿望,他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和教师会,一起商量解决之策。“邹校长,我愿意来当一年级班主任。”“能否在厕所给她安装一个马桶?”很快,檬坝小学形成了解决小朱随班就读的完整方案。

就这样,檬坝小学多了一名轮椅上的同学,学校也成了全县学生厕所唯一有马桶的学校。

小朱从一年级读到五年级,女教师轮流抱她坐马桶成了学校不成文的规矩。上六年级后,小朱班上的女同学成立了志愿小分队,除推她去上厕所,还帮她梳头、整理书柜。“在大家的努力下,小朱从最初的自卑、害羞,现在变得自信、开朗多了……”当了小朱六年班主任的田文波说。

像小朱这样的残疾学生,凡是想随班就读的,所在辖区的学校都在尽力满足愿望。据通江县教科体局基教股的统计情况看,除了随班就读的560名残疾学生外,该县对139名不能上学的残疾学生,采取了“一生一案”的措施进行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主动将课堂搬到残疾学生家中。

爱心助学团队提供有力支撑

“元旦即将来临,我代表‘山音计划’受助同学祝贺叔叔阿姨新年快乐!请放心,我们一定努力学习!……”在通江二小校长柏江的办公室案头上,摆放着一封刚收到的感谢信。

来信的是民胜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李晋舟。他在上幼儿园时,父母就离婚了,年迈的爷爷患有严重的矽肺病,他和弟弟及整个家庭的开支全靠父亲一人在外务工维持。了解到李晋舟的情况后,柏江把兄弟俩介绍给了爱心团队。

“我现在与4个爱心团队对接,这些团队资助了125名通江贫困学生。”柏江说,他是这些团队在通江的联系人,除了每次为团队实地核查带队外,主要负责贫困学生信息收集和部分资金发放。

通江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冯光贤介绍,仅2019年,在通江县开展助学助教的外地爱心企业、爱心团队就有10多家,累计捐资800多万元,除资助1600多名贫困学生外,还援建了标准中心校、捐赠了电教设备、培训了乡村教师。

“目前的奖、贷、助、补、减、免‘六位一体’学生资助体系,已实现国家资助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冯光贤说,外地的爱心助学团队加上本地有关机构,为通江教育资助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坚持向县外就读学生家长发放《教育资助告知书》、向就读学校邮寄《教育资助提示函》,保证在县内外就读的学生无一人因贫困而失学。

(苟宝)

 

■苟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