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54期家教周刊(总第341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剧”焦学生内心世界——成都市举办第四届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展演
记者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19年第154期家教周刊(总第3411期) 导报二版

儿童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情绪?如何帮助他们排解,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近日,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华区教育局承办,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四川阳光教育服务咨询中心协办的“‘剧’焦心灵·快乐成长”第四届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展演交流活动在电子科大附属实验小学举行,这些优秀剧目聚焦社会话题,演绎出学生的内心世界。

 

当我变成了“别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当这个世界无法相通,就会产生不理解、分歧,引发矛盾。但如果有一次身份转变的机会,也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思考。校园心理剧正是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

在成都市实验小学绘本心理剧《不是我的错》中,学生张熠楷扮演的是一名有些胆怯的学霸。剧中,他看到了班上一名瘦弱的男生被同学欺负的全过程,想帮忙,却又担心被别人孤立。

“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两难’,不知该帮忙,还是该沉默。如何演绎‘两难’的情绪,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张熠楷说。排练时,老师问他,“胆怯男孩想帮又不敢帮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他回答:“天生胆小。”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可能?”他又想到,“也许以前帮助过别人,结果失败了,这个失败的阴影会笼罩自己,就失去了帮助别人的勇气。”

之后,张熠楷和其他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想出了3个完全不一样场景去重现剧中学霸想要帮助同学,却失败的经历,加深观众对学霸人物的理解。张熠楷在一次次表演中,与懦弱的自己“面对面”,“演多了,反而从内心增长出一丝勇气。”他说,如果现实中遇到这件事,勇气会战胜一切。

校园欺凌是最近的热门话题。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罗静通过参演心理剧《我错了》有了新的感悟。罗静在剧中扮演的是校园欺凌的旁观者,每一次表演她都能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绪,“看到暴力行为时非常气愤,又迫于施暴者的施压,不敢出头。等事情逐渐失控,鼓足勇气站出来,已经为时已晚。”正是因为在剧中看到了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对受害者的伤害,罗静下定决心,如果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事情,她一定要站出来,不让别人受到更多的伤害。

“我希望现实世界不要像剧中演绎的那么冰冷,可以更温暖一些。也希望更多的人看过这个剧后,可以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不’。”她说。

 

当我与自己“相遇”

表演是一次心理疗愈,创作也是。老师叶思含是原创心理剧《亲爱的小孩》的编剧,她谈到,心理剧的灵感来源于班上的一名女生。剧中的小孩楠楠(化名)原型是叶思含班上的留守儿童刘晨媛,母亲在她出生没多久便弃她而去。刘晨媛8岁时,父亲去世,她成了孤儿,由爱她的姑姑、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2019年1月初,刘晨媛突然神神秘秘地来找叶思含,说:“我妈妈回来了,她要为我过生日。”叶思含被孩子的幸福笑容打动了,她发现,对孩子来说,能与母亲过一次生日是那么有意义。由此产生了创作这部剧的灵感。“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更多家长看到孩子内心的诉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希望给孩子力量。”她说。

令叶思含意外的是,创作途中,她居然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也是留守儿童,小时候,父母将我一个人丢在家里,出去打工,我一直不愿意原谅他们。没想到通过这次创作,我居然疗愈了自己。”叶思含说,写完剧本的那一天,她发现,压在心头多年的石头落下了。当天晚上,她哭着给父母打电话说出了心里话,一切都释然了。

刘晨媛看着老师将她的故事搬上舞台,也感慨万千。“妈妈给我过完生日后就离开了,但看了剧后,不知为什么,反而获得许多力量。这些力量来自我的家人、同学、老师,让我更加坚强和自信。”

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带来的原创心理剧《蜂鸟的光》也与他们的生活状态契合。学生刘梦淇说:“剧中所描绘的压抑、紧张的高三状态和我初三时候一模一样。那段时间我没胃口,睡不好,每天都很疲惫、煎熬。但通过这部剧我发现,班级同学要在这时彼此鼓励、携手同行,才能坚强、乐观地面对高考。”

学生王语看了这场剧后也有新的反思:“作为高中生,我常常觉得班上氛围沉重、压抑,每个人都很疲惫。但我没有剧中女主角那么有勇气,站出来为班级氛围做些改变,我想这也许是我需要成长的地方。”她感叹,高中时期虽然艰难,但同学就是支撑。只要相互鼓励,高三会成为学生时代美好的回忆。

 

舞台剧疗愈心灵

校园心理剧是从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心理剧衍生出来的治疗手段,具有演示功能,在实施环节,所有的参与者——演员、导演以及观众,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帮助。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成介绍,校园心理剧是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团体辅导的一种新型手段。“剧,就会有情境和故事,人物在情境中可以与不同层面的‘我’对话,展示内心想法、冲突和矛盾,深入剖析自我;也可以身份转换,演绎‘父亲’、‘母亲’等角色,理解他人的心理,最终与内心的症结和解。这是心理剧的功能。”

对于观众来说,心理剧的编排技巧也会让观众有所感悟。“心理剧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呈现和解读,引发观众对某一现象或具体情景的关注,并从演员的表演中获得启发,提升自己对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在郭成看来,校园心理剧让教育回归了原点。“做教育,就是要做有心的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尤其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成都市教科院德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曹璇介绍,此次展演活动已是成都市开展校园心理剧展评活动的第四届。从2011年至今,活动都以“‘剧'焦心灵”为引,设计不同的主题。共创作出校园心理剧原创剧本335项,优秀剧目243项,优秀剧本集4本,每届推选出5项优秀剧目向全市中小学师生、家长汇报演出。这些校园心理剧主题多元、内容鲜活,既有反映学生情绪情感、人际交往、亲子冲突、学业压力、生涯规划内容的剧目,也有贴近时代、反映社会热点的如二胎话题、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内容的剧目等。

“学生们通过自主创、编、导、演等方式,生动地诠释校园生活,演绎丰富的心灵世界,进而帮助他们增强心理体验和感受,实现情绪宣泄和认知领悟,促进行为改变和心灵成长。”曹璇表示,学生通过观看心理剧也可以达到自我启发、自我调适、自我改变的效果,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到积极的预防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