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54期家教周刊(总第341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倾听是家校沟通的“润滑剂”
孙红旗
《教育导报》2019年第154期家教周刊(总第3411期) 导报二版

“家长会真无聊,我就像是被女儿硬拉进了电影院。”说实话,作为女儿的家长,每次参加家长会我都有这样的感觉。听着老师喋喋不休的演说,我无聊至极,总觉得自己像一个吃瓜群众。

换位思考一下,我作为老师,作为45名学生的班主任,也时常会请家长沟通,在和家长沟通时,我是不是也常常犯这样的毛病呢?滔滔不绝,置家长于不顾,自说自话,我想,家长的感觉是不是和我一样呢?

心理学表明,每个人在任何场景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在潜意识中都有想发表自己观点的冲动,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都想主动占有“话语权”,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谈话也像是一场无形的战斗,谈话双方谁也不甘示弱,谁都想成为谈话的主角。这样一来,主动倾听便成了难能可贵的一种奉献精神。

现代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对教育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给孩子铺路。即使文化层次不高的家长,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育儿经”,虽然是只言片语,还有点“歪”,可在潜意识中,他们也有说出来的冲动,这是人性使然。

尊重家长就要让家长说出来,在沟通中满足家长的“表现欲”,这也是对教育规律的一种尊重。和家长沟通时,家长会很自然地觉得:“老师毕竟是专业人士,说的话肯定是对的,我们得听。”这只是出于一种尊重和礼貌,其实他们内心都有“不敢苟同”的想法。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要有自知之明,在家校沟通中一定要静下心来,耐住性子,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引导家长把话说出来。

倾听有什么好处呢?

做好倾听者,有三个好处:其一,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细枝末节”。家长毕竟和孩子是原生态的接触,孩子什么脾性他最清楚。通过倾听家长的述说,可能会发现你原本不知道的生活细节,为学生成长的“私人定制”积累更多的教育素材。其二,家长的观念中也不乏有“闪光的”,令你耳目一新。其实家长的看法有时虽然不合常规,但却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不妨学学“拿来主义”,这对我们来说也不失为一次专业成长的机会。其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让家长说出来,你才能了解家长的想法,才能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如果家长憋在心里,你便无从知晓,你的沟通就会大打折扣,你和他的观念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也不会有交点,甚至愈行愈远。

如何做好一个倾听者呢?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这一点作为教师不易做到,因为我们总觉得有自身的优越感。我们干了一辈子教育,见过的学生比家长过的桥都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理应我来说,你来听,不然那还叫“家长会”吗?所以在谈话之初,我们就心安理得地、顺理成章地抢了家长的风头,这对家长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对话。这就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思维约束一下自己,当插话的冲动蠢蠢欲动时,在心里要不断暗示自己,要静下心来,耐下性子,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只有放下“专业人士”的架子,才能赢得更多的职业尊严。

其次,用心聆听不能只做样子、走形式。倾听是一次虚心的修行,是对家长的引导和认可。因此,在家长表达自己观点时,我们要洗耳恭听,尽量不要去打断和干扰,不要三心二意、敷衍了事,不要一边听,一边却忙着干自己的活儿。譬如,有的老师在和家长沟通时,为了显示自己很敬业,会一边听、一边备课、一边查资料,这是要不得的,这会让家长觉得自己像一个“木偶”,自己的话没有引起重视,会觉得更加尴尬、无趣。这样的谈话起不到一点作用,反而会起极大的反作用。

最后,要善于开导,争取“合二为一”。俗话说得好,“听话要听音”,要从家长的话里听出门道来。倾听不是一味地去附和家长、良莠兼收,而是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对于说得合情合理的,要多点赞、多鼓励,譬如可以说:“您很有想法,对此我也很认同……”等等。对于误人子弟的言论也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您说的不对……”,要多一点委婉,譬如可以“现身说法”,讲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案例等,来引导家长的认知。有时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能量,这要比讲一大串的道理更入心得多。

倾听是对家长的一种尊重和认可,只有引导家长说出来,才能营造一个公平的对话氛围,从而不断赢得家长的信任,为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倾听是家校沟通的“润滑剂”,只有主动放弃“话语权”,让家长成为谈话的主角,家校沟通这列火车才能跑得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