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55期教师周刊(总第341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再造”一所“无限大”的学校
——成都七中的教育信息化2 .0实践
■本报记者 胡敏
《教育导报》2019年第155期教师周刊(总第3412期) 导报三版

一所学校的面积能有多大?无限大!你可能不信,但在教育信息化2 .0时代,它正在变成现实。

在教育信息化1 .0背景下,成都市第七中学通过卫星技术手段开展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10省两区一市的294所学校;如今,响应教育信息化2 .0发展方向,成都七中通过理念变革、模式再造、体系重塑,借助“卫星+互联网”建设“云端学校——泛在七中”,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跟“泛在七中”线上的教师学习。这样一所学校,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学校怎么变?

学生数据“无限大”

因材施教有了技术“精度”

我们怎么知道学生学得怎样?传统的做法是,考试,然后分析总成绩,分析错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或进行班级评奖;有了电脑后,通过一些工具我们可以得到每一题的小分,然后人工分析,追踪到每一位学生,可以有适当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教育倾向;而到了教育信息化2 .0时代,数据的采集就太方便了,不仅量和质都有了提升,还能实现主动反馈。

成都七中校长助理蔡泽勇展示了一道数学题的数据,不仅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得分,还能智能推荐“可表扬的学生”和“建议提醒的学生”。可表扬的学生并非是本次考试获得高分的学生,而是在一道易错题上表现好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表扬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而建议提醒的学生则是该道题作答上不应失误的学生。

“教育信息化2 .0时代数据采集只是手段,我们要借助在线决策平台帮助我们分析、反馈,从而实现精准把握学生发展情况。”蔡泽勇说,这样一来,我们的学习就是精准化、个性化的,班级同步授课可能就发生改变了。

成都七中高新校区给学生做了“学程包”。让四边形 ABCD成为梯形,有几种可能性?学生打开“学程包”,借助工具拖动观察。当学生拖到某个点会发现有两条边是平行的,可以组成梯形。这时,“学程包”会引导学生求出这个点的位置。“学程包”还会给出两种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当3次错误之后,“学程包”会提示正确答案,并引导学生继续往下走。“‘学程包’能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详细信息,在常态化使用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谢荣华说。

“数据分析让教学更精准,让学习更高效。”蔡泽勇说,借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据分析,老师在精确把握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量学习反馈,利用网络平台生成自适应的个性化习测,生成精准化学习辅助报告,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供给,实现班级同步授课环境下的异步教学。

教师支持“无限大”

“卫星+互联网”链接起教育共同体

“看中国的教育,不仅看城市,更要看农村;不仅看名校,更要看普通学校;不仅看发达地区,更要看贫困地区。”回顾开展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的17年,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欣慰的是,不仅改变了许多学生的命运,还收获了一大批成长迅速的老师。“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急需改变的现状是什么?是补齐师资、留住优生、更新理念、获取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薄弱地区的当务之急。”易国栋说。

教育信息化1 .0时代,在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环境下,薄弱地区学校教师通过与成都七中教师的协同教学,结成了一届3年的稳定“师徒”关系,不离校、不离岗即可全程参与成都七中的教学教研。他们通过同时备课,了解成都七中的教学安排,领会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同时上课,每天与成都七中教师在课堂中“双师协同”,学习和掌握了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也默会了名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和隐性知识,获得自身发展的最佳“营养”。这种协同教学的结对研修方式,切合了“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理念。“双师协同”的师徒结对方式让远端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快速更新,专业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输出即输入。在帮助远端学校教师的同时,成都七中教师也在远程直播教学中快速成长。成都七中组建了专业的教学服务队伍,上百名教学服务人员长期赴校现场诊断辅导,通过“培训、研讨、赴校、报告、励志、游学”等形式对远端学校进行不间断的服务工作。成都七中的教师和远端学校的教师建立了“学习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成长共同体”。网班老师的一堂课对应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和成百上千的远端学校教师,正如医生问诊一样,看的疑难杂症多了,不知不觉就修炼成了专家。

教育信息化2 .0时代,信息技术让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成都七中的美术学科开设了基于平板电脑的绘画课程;音乐课有电脑、音乐制作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有3 D打印、创新设计,还有一部分老师已经开始尝试将艺术与技术进行融合。

成都七中还开展了一些创新项目、创新课程专业引领和培训结合,助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上学期,成都七中成立了第五推进小组,正是在这个小组的交流当中,数学组夏雪老师,知道学校有3 D打印机,还有3个实验室,在准备一次赛课时,她想到请信息技术老师用3 D建模打印教具,这堂课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教育资源覆盖“无限大”

愿者可在七中学,能者可为七中师

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教育的生态,也改变了学校存在样式。

围墙以内,成都七中的智慧校园悄然给学生带来改变。每天学生一进校门,家长就能在 APP上及时察看,孩子进出校门、一卡通的消费数据等,与家长的家校通共享,让家长的陪伴更进一步。接下来,学校还将把一卡通换成智能手环,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身体健康数据、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教室里,学生的课堂表现、老师的教学情况都被记录下来,给学校和教师提供精准分析,改进教学方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屏幕以外,远端学校的学生跟成都七中学生同步学习,远端学校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课前和课后指导,同时,负责将成都七中教师线上线下传授的经验本土化,再辐射到整个学校,整个地区。

教育信息化2 .0时代,成都七中的学校形态还在发生变化。

“满足于当下,可能要输掉未来。如果不思进取,老树不发新枝,完全可能被人弯道超车,甚至被时代淘汰。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升级换代。”易国栋敏锐地觉察到教育信息化2 .0对学校教育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找到的“新枝”就是“泛在七中”——一个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平台。

打开“成都七中泛在学习平台”,可以看到“直播课程”“精品微课”和“推荐老师”3个模块,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直播课程和微课可供观看。成都七中林荫校区信息技术处副主任俞献林介绍,“泛在七中”是一个混合式学习平台:学习空间混合(固定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学习时间混合(固定学习时间和机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混合(集中学习和个体自主学习)和学习载体混合(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

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愿者可在七中学,能者可为七中师”的愿景。教育信息化1 .0时代,成都七中覆盖的是网校共同体的学校,如今,“泛在七中”向社会开放,所有学生甚至家长都可以使用成都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所有优秀的教师,只要资源审核符合标准,也可以传到平台,最大可能地汇聚教育智慧。

“当教育走向未来,名校的价值与使命也将走向更为遥远的地方,我们将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聚焦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践行名校的责任与担当。”易国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