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57期校园周刊(总第341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学校影响大社会”,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再添佳话——
当年“护河小卫士”如今成水环境治理总工程师
■本报记者 刘磊
《教育导报》2019年第157期校园周刊(总第3414期) 导报一版

12月20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以下简称“龙小”)用一场精彩的师生风采展示活动生动再现了其德厚流光的80年办学历程。其中,校园剧《我是锦江一条鱼》勾起了人们对当年龙小学生发出拯救母亲河的第一声呼唤、推动府南河治理工程的记忆。而今,这段“小学校影响大社会”的佳话又有了新的内容,当年的一名“护河小卫士”,现在真的成了一名水环境治理总工程师。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原本美丽的成都“母亲河”府南河(府河和南河)变成了藏污纳垢的“腐烂河”。龙小师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1985年,学校自然学科达鹏福老师组织学生,用了近两个月时间走遍了校门口的南河沿岸,写出《南河在呼唤》《南河污染情况报告》等小论文,举行“南河科学调查”讨论辩论会,呼吁救救府南河。

1985年5月27日,时任成都市市长胡懋洲收到了龙小“南河考察小组”的来信。少先队员的呼喊引起了市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关注,1993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式被列为成都市政府的“一号工程”破土动工。一批又一批龙小的孩子持续关注着母亲河治理的进展。

1995年,正是府南河整治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龙小学生在班队活动中又组织了“护河小卫士”,来到建设工地,给府南河建设者送上一杯热茶、说上一句知心话、画上一幅画……这其中,一名12岁的小男孩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干里里,当年龙小六(3)班的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在成都整治府南河的高潮中,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府南河的源头——岷江——污染情况的报道,心里十分不平静,他决心写出论文,呼吁治理岷江。当年国庆假期,他和父母乘车前往都江堰,然后顺江而下,实地沿江考察,最终,在达鹏福老师的指导下,这篇《还我一捧清水》小论文获得了成都市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二等奖。

文中,干里里列举了府南河源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三条建议:迁移两岸造污工厂与医院;强化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快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还我府南河的真面目,保护母亲河的清洁吧!还我一捧清水!”文末,这名可爱的孩子痛苦而充满希望地呼吁。

1997年,府南河中段综合治理大功告成。1998年,该工程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优秀水岸奖”等;2000年,成都市政府在“21世纪城市世界大会”上又凭此项目获“地方首创奖”。

而干里里,这名对环保、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懵懂少年,也因此与“水治理”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毕业后,他填报了四川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水处理的相关技术;大三那年,他交换到美国学习同样的专业;回国后,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并一直念完了博士、博士后,专业方向一直没有改变。毕业后,他来到了中国水环境项目规模最大的公司中国水环境集团,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并成长为该公司工程研发中心的总工程师。

谈及后来的学习、工作经历,干里里说,这是受当年达鹏福老师带着他考察府南河、做小论文的深刻影响,“那时的达老师就像一名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上课从不被书本、教案约束,经常带我们去野外认识植物、采制树叶标本,我从他的课上,第一次听到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里约热内卢条约’等概念。”

干里里回忆,在龙小读书的6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龙小“乐学”的校训陪伴到他至今的求知探索,“最初理解为‘在快乐中学习’,长大后才发现另一层含义,要以学习为快乐,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才不至于把学习当作负担。”

现在,干里里所在的公司在全国多地都开展了水环境治理项目,他也经常回到成都,参与郫都区、双流区、新都区、龙泉驿区等河流治理项目,为家乡的水环境治理作贡献。2017年底,他参与设计建设的成都第一个下沉式再生水厂投入使用,成为天府新区一大景观。

从事多年环保相关工作,干里里有一个深刻的感受:环境保护并不是保护地球,而是保护人类自己。因为人类在地球的时间长河中太渺小,即便环境恶化导致所有生物灭绝,地球也有足够的时间让进化重演;但环境对人类来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

他把这段话编成了短信发给达鹏福老师,希望能与当下环保启蒙的小朋友们分享。“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了,下定了决心,坚持做一个环保斗士,一直奋斗下去!”在短信末尾,干里里语气坚定地告诉恩师。

1996年,干里里作为学生代表,与达鹏福老师一道参加成都市组织召开的一次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座谈会,他结合自己的考察和思考侃侃而谈。这一幕,后来被成都著名报告文学家李林樱写进了《世纪丰碑——成都府南河(岷江锦江段)工程纪实》一书中,作者感叹:“也许一个未来的环保专家将从这里诞生。”

果然,一语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