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57期校园周刊(总第341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学生“宅”现象盛行引热议
——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
■罗怡 石美艳
《教育导报》2019年第157期校园周刊(总第3414期) 导报四版

小林(化名)是某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四的学生,在室友眼中他的生活常常是这样的:不爱社交、不修边幅、很少出门,沉迷于 ACG(动漫、动画、游戏)。长期熬夜,再加上缺乏运动,小林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高校,小林并非个例,这是目前大学里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用时下流行的词形容就是“宅”。

“宅”源自日本,最初日本的“御宅族”单单指沉迷 ACG文化里的动漫迷、科幻迷,后来只要是迷醉在某种兴趣里到了忘我境界的人均可以用“御宅”来形容。如今,“宅”逐渐演变成对因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待在家里与现实社会脱节青年的一种描述。“宅”传入中国后,也逐渐成为中国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尤以在校大学生为代表。

当高校“宅”现象兴起时,也引来了社会大众的热议。有的认为,大学生太“宅”会影响学业成绩,同时对身体健康有影响;有的认为,喜欢“宅”是一种自我选择,也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不应被过多批判。……对于高校学生,是“屋里蹲”好,还是“走出去”好,学生们也有不同的声音。

近来,笔者以西部部分高校为样本,做了一个关于高校“宅”现象的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学生访谈,笔者试图探究高校“宅”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并邀请相关专家对此提出建议。

超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宅”

周末看剧打游戏是常态

日前,某大学大三女生小莫(化名)迎来了又一个“狂欢周末”。周五吃完晚饭,她回到寝室打开《王者荣耀》的游戏,和早已约好的队友“开黑”到晚上10点。洗个澡后,她又继续看综艺节目,不知不觉到凌晨两点。第二天,小莫睡了个懒觉,直到下午一点才从床上爬起来。她打开手机点了一份外卖,等外卖的间隙刷一刷朋友圈,下床吃完外卖,就又上床重复昨天的事情——游戏、综艺、电视剧。不出意外,第二天的小莫也将持续这种状态。……

像小莫这样喜欢“宅”在寝室的大学生到底有多少呢?根据调查数据里显示,仅有8 .73%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的宅男宅女很少,38 .3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宅女(男),27 .31%的人不确定自己是否为宅女(男)。高校里“宅男宅女”的数量可见一斑。

某学院的学生小张(化名)表示,自己和室友在课余时间都很“宅”,周末常常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全寝室一起通宵打游戏,自然睡到第二天下午。吃饭问题靠外卖和泡面解决。”

“周末‘宅’在寝室追剧、打游戏、看小说是常事。”在某大学读书的小胡(化名)说,干着这些事,感觉一天一眨眼就过去了。

某学院的小赵(化名)告诉笔者,她基本除了必须要去上的专业课会出门,其他时间大多都“宅”在寝室写作业、看小说。“我喜欢安安静静躺在床上看小说,至于吃饭的问题,没课的时候睡一天,醒了吃一顿外卖,有作业写作业,没作业看小说。”

“宅”原因:社恐、放松、穷

根源是学习动力的缺失

大学本应该是充满热血与奋斗的青春年代,但为什么如今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宅”在寝室呢?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采访,了解其“宅”在寝室的原因。

综合调查数据和采访内容得出,主观上来讲,大多数学生“宅”是由于性格。超过六成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沟通,不喜欢主动与人交流。“‘宅’是因为自己社恐,社交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与其为难自己,不如放弃社交,舒舒服服地‘宅’着。”大三女生小李(化名)这样谈自己“宅”的原因。

大量受访学生也表示,自己“宅”是因为平时学习工作太累,想在周末好好放松一下。“周末“宅”在寝室,放飞自我,也是一种放松。”小李表示,“自己除了日常的各种作业外,还有各种实践实习任务;很多重要的证书要考,比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等等。周一到周五每天忙着一些琐碎的事情,周末闲下来就只想玩玩游戏、看看电视剧,起到放松娱乐的作用。”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宅”在寝室是因为“贫穷限制了他们的脚步”。“其实我也想经常出去玩一玩,但是出去随便逛一逛就要花很多钱,交通费、吃饭钱、门票钱,对于我来说都是一大笔开支。”受访女生小苟说,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多出去逛逛的愿望。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宅”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出游对象。“出去玩,要找到志同道合的玩伴才能玩尽兴,但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又不多。”受访学生小王(化名)说,既然找不到合适的出游对象,一个人出去玩又没意思,不如享受“宅”的乐趣。

而在西南民族大学校医院心理咨询医生王粲看来,一些大学生“宅”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动力的缺失。“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找不到兴趣,那他就可能出现待在寝室里打游戏、看动漫、追剧等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表面上来看是“宅”的问题,但根源是学习动力的缺失。他可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会通过寻找在其他领域的乐趣,来平衡他在专业上的一种遗憾。”王粲强调,“这种人可能在自己专业上不是很强,但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潜力。”

高校“宅”现象盛行,除了学生的内因,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老师方江琴认为,大学生喜欢“宅”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日常购物、饮食消费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单纯地为了衣食住行就没有必要非得出门。人际交往也可以通过便捷的社交软件实现,这是互联网时代带给这一代人的利好。与此同时,“宅”现象也催生了高校跑腿经济。

不应谈“宅”色变

正确区分“普通宅”和“病态宅”

对于“宅”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名负责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叶权征认为,“宅”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在就业上。一些非常极端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长期不去上课而挂科,导致不能按时毕业。而在大学期间养成的这种逃课、迟到、早退,懒散和漠视规则的不良作风很可能会被带到工作上去。

同时,“宅”对学生身体健康确实会产生不良影响。西南民族大学校医张迎表示,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不动再加上熬夜、饮食不规律很容易造成向心性肥胖(虚胖)、便秘、胃酸反流、内分泌失调等等。同时,长期闷在狭小的空间内会让血液循环减慢,大脑供血不足,产生精神抑郁,体倦神疲,精神萎靡。

王粲认为,如果“宅”的状态放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如果想在专业上做出成绩,肯定要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对于本科生来说,本科阶段是处在基础知识的积累阶段,对知识的吸收是全方位的,这种知识可以是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社会。为了广泛地吸收知识,社会方向的学习不应缺失。如果本科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可能在个人发展层面取得成就,但在社会适应层面上会有一些问题。

然而,“宅”在某些学生看来,不一定是坏事。“虽然我很‘宅’,但我并不是‘废宅’,‘宅’在寝室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学习一些剪片子的技术,利用这些时间提高自己的剪辑水平,我觉得很有意义。”一位热爱剪辑的大三男生小廖(化名)表示,自己也慢慢地变成同专业同学眼中公认的“技术流大佬”。

“你们说的‘宅’是什么‘宅’?是一种病态的‘宅’,还是只是普通的‘宅’?”这是采访大四男生小施(化名)时他提出的疑问。“如果是病态的‘宅’,比如长期待在家中不出门,生活靠啃老,那我肯定是不支持的。但如果只是像我们这种周末‘宅一宅’的人来说,‘宅’并不是一件值得批判的坏事。社会也不应谈‘宅’色变,把所有‘宅’都视为病态。”

对此,方江琴也提出,对于大学生的“宅”现象要辩证地来看待,不可以“一刀切”。她认为,如果只是在学习工作之余选择不出门,其实不叫“宅”,用“宅”这个词就给别人贴标签。如果学生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宅”在自己的空间里做自己的事情,只要这个学生没什么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不受损,都是可以的。“‘宅’是大学

生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评价他们,因为每个时代和每个年龄阶段的人有各自的生活方式。”

如何走出“病态宅”

重燃学习动力,关键靠自己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有问题的‘宅’,比方说,整天‘宅’在屋子里打游戏,可能是他的受挫能力比较弱。受到打击后,通过游戏去转移注意力。”方江琴表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应该引导他们改变这种生活方式。

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阳光地生活,远离“病态宅”的生活。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学专家都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辅导员叶权征表示,其实很多学生都明白老师讲的道理,但是就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愿意改变自己“宅”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还得要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多学习、多参加活动对于自身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王粲则认为,既然“宅”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动力的缺失,那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新的学习动力。例如,有些学生可能是在学了自己的专业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从而对该专业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并伴随着游戏成瘾等问题。针对这种“病态宅”的情况,就需要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初心与使命,重燃对本专业的兴趣。

除此之外,辅导员、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都强调,要正确区分“普通宅”与“病态宅”,不要随意给学生“贴标签”。在高校里,出现“病态宅”的情况还是少数,大部分的高校学生都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只是通过假期的“宅”来调节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这种方式可以舒缓学生的压力,防止一些心理疾病的发生,社会大众应包容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