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58期家教周刊(总第341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校共育有奇招:让孩子交朋友
《教育导报》2019年第158期家教周刊(总第3415期) 导报二版

■记者 吴宇婷

孩子能否顺利融入一个班集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往往影响着家校合作的效果。如果孩子社交能力弱,缺乏安全感,经常紧张、焦虑,在学校没有幸福感,久而久之,家长看到孩子不佳的状态也会对学校教育心生芥蒂。

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黄敏洁看来,很多教育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学校。“社交能力、心理健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家校合作应从围绕学校开展转向以家庭为中心构建,前提是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懂得教育。”她说。

【案例】

孩子“被欺凌”了?

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刘文和家长沟通时经常有苦难言,“不能说孩子的不是,即使说了,家长有时也听不进去。”她说。学生小瑞(化名)是刘文班上新转来的学生。小瑞长得壮,个子也比同龄人高,没多久,就成了班上的“小霸王”,经常会争抢别人东西,和同伴发生冲突。

前些日子,同学霖霖买了一个新文具盒,小瑞就抢过来,说:“我用几天就还你。”霖霖不同意,两个人争执起来,推搡间,小瑞一把将霖霖推倒在地,霖霖哭了起来。刘文听闻后立刻对两个学生进行调解和教育,这件事才告一段落。

过了一段时间后,小瑞发现,自己被同学们“孤立”了。小组合作学习没有人主动找他,课间玩耍都找不到同伴。如果他主动加入某个小组,同学就会找借口拒绝。小瑞委屈地将自己被孤立的情况告诉了父母,小瑞爸爸立刻找到学校,要求和班主任面谈。

张爸爸认为,孩子被欺凌了,可班主任不闻不问。他对班主任的带班能力提出质疑。刘文则表示,小瑞性格张扬,在班上欺负同学,所以才恶化同伴关系。可无论她怎么解释,张爸爸都听不进去,并且向校长施压,要求换班主任。

刘文犯了难:“老师和家长沟通不畅很容易引起矛盾。”在她看来,这不仅需要老师多努力,也需要家长对老师多一些信任,能够客观地了解孩子在班上的现状,听从老师的意见。由于许多家长都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要做到客观、理智,有时很难。

【分析】

家校矛盾的症结:儿童社会性发展

黄敏洁认为,家校合作产生的矛盾,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和学习动机有关,这些深受学生家庭影响。例如,有学生自私、狭隘,还有学生缺少合作意识,不懂得谦让,极个别学生甚至有暴力倾向,容易引发同伴冲突,由此引发家校矛盾。

孩子进入学校是一个融入集体的过程,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这种强烈的、持久的关系被称为“依恋关系”,它会直接决定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否顺利。

曾有一项研究将儿童分为4类:第一类是安全型儿童,60%的儿童属于这个类型。他们和父母保持正常的依恋关系,成年后可以独自安抚情绪,包容、谅解别人,容易相处,尊重爱人。第二类是逃避型,20%的儿童属于这个类型。他们不太表露焦虑情绪,成年后往往表现得比较冷漠,但内心需要别人的关爱,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爱别人,喜欢通过网络等其他非面对面的渠道寻找感情。第三类是焦虑型儿童,占10%。这种孩子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较差。成年后经常表现出焦虑不安,需要别人提供亲密感,怕被抛弃。第四种是混乱型,他们和父母的依恋关系非常复杂,因为爱的对象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对象。这类儿童有可能被抑郁患者养大,或经历过虐待。

黄敏洁认为,家长要能够分辨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型,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就给予更多的爱;如果和孩子关系疏远,就修复亲子沟通的桥梁。只有孩子心理健康,才能够顺利融入集体,减少同伴冲突,增强学习信心,家校矛盾也自然而然少了许多。

【建议】

孩子社交能力的基础是安全感

家校合作的核心除了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外,源头是家长对孩子“德与智”的教育,让孩子拥有获得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黄敏洁给家长支招:

首先,家长要从认识上克服偏见、刻板印象,明白学校不可能在孩子成长中起主导作用,只能辅助家庭培养,孩子依恋类型的形成取决于家庭,教师既无法代替母亲,也无法取代父亲。家长务必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其次,尽管家长、教师都把孩子学业作为关注重点,但每个孩子情况不同,要因材施教,只要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分数、学业只是一时的考核标准,而非终身。家长要将目光放长远,要让孩子学会“用看书浇灌聪明、用努力延续富有”,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再次,安全感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元素,也是减少家校矛盾的核心。孩子如果能在学校与同伴结成良好关系,顺利融入集体,家长的焦虑也会少许多。要想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就要经常向孩子表达爱,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表达爱时要投其所好,而不是给己所要。每个人喜欢的关爱方式不同,有的人喜欢送礼物,有的人喜欢夸奖别人,有的喜欢帮助别人。家长表达爱时,要先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渴望得到什么样的关注,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平时,家长可以通过肯定的言辞、礼物、精心的时刻、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向孩子表达爱。例如,“庆祝生日,你想要的新脚踏车呢,还是跟我一起去上海旅行?”一种是礼物,一种是时刻。让孩子去做选择,孩子不仅能收到家长的爱,还能感受到自己在家长心里的分量,从而收获幸福和快乐。

家校合作要形成合力道阻且长,但如果孩子能在班集体中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和老师建立良性师生关系,获得学习动力和兴趣,爱上学校、爱上班集体,家长与学校的距离就能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