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1期(总第298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五十多年后的絮叨
——读《爱憎表》
■金颂
《教育导报》2016年第91期(总第2988期) 导报四版

《收获》2016年长篇专号秋冬卷刊发了张爱玲的最新“遗作”《爱憎表》,时间恰在张爱玲诞辰九十六周年之际,有着特殊的意义。

追根溯源,这篇遗作还是陈子善先生“引”出来的。1990年,陈子善发掘出张爱玲的一些旧作,并发表《雏凤新声——新发现的张爱玲少作”》一文,提及张爱玲高中毕业时在校刊填过一个调查栏,后来无意中看到。对于这些挖掘出的少作,张爱玲虽然“看了往往啼笑皆非”,但还是觉得需要解释,“于是在出土的破陶器里又捡出这么一大堆陈谷子烂芝麻来。”这便是爱憎表》了。

遗憾的是,《爱憎表》并没有在张爱玲生前完成。2015年夏,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交给香港学者冯睎乾一叠张爱玲遗留下的草稿,委托他整理。整理后的成果就是这么一篇《爱憎表》,首发于台湾《印刻》杂志。《收获》是中文简体版首发。也就是说,这篇遗作在张爱玲的草稿中整整沉睡了20年。

被张爱玲称为“爱憎表”的调查栏是1937年她从圣玛利亚女校高三毕业时所填,刊登在校刊《凤藻》上。张爱玲填的答案是:一、最喜欢吃:叉烧饭;二、最喜欢:爱德华八世;三、最怕:死;四、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五、常常挂在嘴上:“我又忘啦!”六、拿手戏:绘画。这种表并不罕见,现在的学生们也经常填,更近似乎一种游戏,不过张爱玲填的确实与众不同。陈子善认为最喜欢和最恨“两个答案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爱憎表》的写作动机就是为了解释这张调查栏。不过,由于文章并未完成,所以,一、五、六三项根本没有涉及。有关第二项的部分也未写完,我们也无从知道张爱玲为什么喜欢爱德华八世,只从她给邝文美及宋淇的信中可知“是因为辛泼森夫人与我母亲同是离婚妇”。至于为什么最怕死,张爱玲倒是在《爱憎表》中说得很明白“我填表总想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甘冒贪生怕死的大不韪,填上‘最怕死’”果然是那个早慧的、爱出风头的少女。

最值得一说的其实是第四项。之前,有研究者认为,这“忽然结婚的天才女人”指的是张爱玲的同班同学张如瑾,她写过一部长篇《若馨》,自费印行。不过,1937年张如瑾还没结婚,显然不应该是她。这个谜底终于在《爱憎表》中解开,却原来是张爱玲的另一位同学叶莲华。叶莲华较她大两岁,“九一八”后曾作过一首中秋诗,其中有“塞外忽传三省失,江山已缺一轮圆”两句,为老师激赏,全校传诵。未料,高一时因家庭经济原因,她嫁给了一个当铺老板,一两年内就死了。这想必给张爱玲极大的心灵震撼。不过,张爱玲是更为天才的女人,她的感情之路也尤其坎坷,这一则“最恨”既是为叶莲华注脚,又像是为自己伏线似的,一语成谶。

50多年前填写调查表时的心情、思绪,50多年后能得到多大程度的还原?为这么一张调查表,写出万余字的解释文章,张爱玲有些大动干戈了。不过,她也许只想借机说说话而已。调查表就是一个线头,一旦扯将出来,延绵不断,无穷无尽,全都是她的人生回忆,一时之间哪收得住?“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她絮絮叨叨地说的是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