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59期教师周刊(总第341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语文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
张道明
《教育导报》2019年第159期教师周刊(总第3416期) 导报四版

“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是否正确、能否深入的关键。教师不能准确理解文本,就无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教师对文本理解深入,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深入下去。遗憾的是,我看到的是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普遍欠缺。”这段话出自《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很好地阐明了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客观真实地指出了当前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

阅读教学遭诟病已久,但是很少有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症结的思考。该书作者对当前阅读教学洞察入微,看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背后的根本原因。罗晓晖是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时常亲临教学一线,与老师们“切磋”语文教育,其思考自然“接地气”,往往能切中肯綮。

本书作者认为:“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逻辑出发点。如果教师缺乏文本解读的功夫,要做好阅读教学,多半只是奢望。如果你自己都读不懂,却要去指导他人读懂,那是不可能的。”诚如其言,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反观现实,老师们在文本解读上做得不好。每每拿到一篇文章,不是认认真真读几遍,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琢磨、品咂、玩味、思索一番,而是急急忙忙地去读教参、看视频、找教案、制课件,这种抛开文本去求“怎么教”,实在是本末倒置。我不禁想起,同事胡老师参加片区赛课,准备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她问我:“张老师,如果是您,这课会怎么上?”我笑而不语,反问道:“这篇课文你读过几遍?”“我还没有读。”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于永正先生说过:“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其实,钻研教材就是文本解读。解读是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是阅读者的个体经验与文本意义之间交集、碰撞,继而生发出更多问题和想法的过程。教师只有在一遍遍与文本触碰中,去理解研究文本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达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成为文本的知音,才可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才能把阅读教学带到理想的境界。

事实上,教师要成为文本的知音,并非易事。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文本解读的路径:素读文本。换言之就是直接面对文本,摆脱一切参考资料,获得对文本真实的阅读体验、真切的审美感受和独立的价值判断。“素读”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指标。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我们只用拿一篇教材上没有的文章作为课文,看他怎么备课、准备给学生讲些什么,基本上就能够判断了。素读文本可以从学科、学生、教学、教育、素养等角度来考虑。素读能让教师有机会提出独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有个性的或有新意的教学设计,其教学才有可能真正挠到文本的痒处,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与文本“耳鬓厮磨”,发生深度碰撞与融合,先读厚,再读薄,在读懂的基础上再读出自己,才可能酝酿出适切的教学内容,教学便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对此,我感同身受。

2012年的秋天,“新教师见面课”,我准备上《伯牙绝弦》。文本5句话,77个字,我反复朗读、涵泳、体察、咀嚼,直至准确背诵。我觉得自己渐渐化为了伯牙,与子期笑坐松下,抚琴、唱和。遇子期之幸,失子期之痛,仰天长叹,毅然断琴绝弦,一次次撞击我心,一幕幕重现脑海。我被文本故事深深打动了,与文本深度碰撞融合,与人物心心相印,情感同频共振。那节课,我没试教,却上出了浓郁的语文味,打动了学生,感染了听课教师,让在场的师生经历一场“知音文化”的洗礼。试想,如果我没有对文本进行素读,反复涵泳体会,咀嚼品味,能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吗?

余映潮老师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教材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当前,不少教师还在热衷于教学方法,但是当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时,谈论教学方法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文本解读决定其预设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是决定语文教学专业性的关键。读懂教材,努力成为文本的知音,当是语文教师毕生修为。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虽是一本学术著作,但语言明白晓畅,分析鞭辟入里,融合具体的文本解读案例,读来毫无生涩枯燥之感,可谓是文本解读的“密钥”,是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