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60期新闻周刊(总第341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竹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驶入“快车道”
《教育导报》2019年第160期新闻周刊(总第3417期) 导报三版

大竹中学代表队参加四川省第十七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图片由大竹县教科局提供)

■本报记者董志文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大竹县教育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大竹县地势呈现“三山两槽”,不少乡镇地处偏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想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就必须通过改革,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大竹县教科局局长练友兵说。

近年来,大竹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实际,坚持“一盘棋”思维,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持续在补短板、提质量、增内涵上下功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驶入“快车道”。

“名校托新校”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镇人口向城区大量聚集,导致城区学校“不堪重负”。大竹一小、大竹三小这些县域名校经过长期发展,集聚了众多优质教育资源和良好口碑,成为老百姓争相择校的对象。而一些普通学校和乡村学校因为教学质量一般,成为老百姓眼中的“薄弱校”。

如何破解优质校愈来愈强,普通学校愈来愈弱的现象,成为大竹教育人渴望破解的难点之一。“在当时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练友兵说。

通过依托大竹一小、大竹三小等县域名校资源,大竹县推行融合化办学模式,提升新校社会知名度。目前,已组建大竹一小东湖校区、大竹三小白塔校区两个融合化办学实体,本部和分校在资源共享、文化建设、教研活动、特色发展等方面统一安排。大竹县走出了一条坚持“名校托新校”“名校建分校”的办学模式。

坚持“城乡统筹、联盟发展”思路,发挥名校辐射引领作用。大竹县积极引进县域外优质教育资源:大竹中学与成都七中实施“未来课堂”教学;大竹二中、石河中学、观音中学与成都七中开展“网络直通班”合作,实现教师备课、上课,学生考试同时同步;大竹一小与成都盐道街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合作交流,推进两地教育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县域名校引领作用,实施“1+ X”教育联盟建设,即1所城区名校与2—3所农村学校组成联盟,学校间定期开展挂职支教、跟岗学习、教学研讨、交流与评价,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县域内教育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县共组建了6个教育联盟。

合理规划破解“大班额”难题

大竹县第二小学位于县城中心城区,目前,学生有三千余人,由于地处老城区,办学空间极其有限,无法拓展,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城区学校。“随着城镇化加快,我们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学生班级人数从过去平均30人,到现在不少班级已超过50人了。”大竹县第九小学校长蒋美翠说。

为优化城区学校建设和布局,大竹县制定《大竹县城市建成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合理规划校点布局,推动教育资源分布均衡化、效益最大化。重点推进大竹中学、第四中学、第四小学、第六小学改扩建工作。“城区近三年新建3所小学、4所公办幼儿园,改扩建9所学校,引进1所优质民办学校,新增学位12000个,将一举解决了困扰大竹教育发展多年的大班额问题。”练友兵说。

不仅着力改善学校布局,大竹县还积极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强化“名师+名校长”建设,从做好“内功”上下功夫。县教科局分批次组织校长到北京、上海、厦门、重庆、成都等地跟岗实训,提升校长办学和管理能力;发挥县域名师引领作用,组建“名师工作室”10个,扎实有序开展优质教师培训、培养工作。

与此同时,大竹县坚持创新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积极搭建校长、名师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校长管理论坛”“学科教学大比武”“名师工作室论坛”等活动,促进校长、教师学习交流;聚焦融合抓课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校一特色”推动内涵发展

“学校留守儿童多,过去家庭教育缺乏,不少学生出现学习不能自律、人生不能自信等问题。”走进大竹县高明镇中心小学,校长刘平对记者说。

针对学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高明镇中心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进教室、进宿舍系列活动,让国学经典中优秀的文化和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高明镇中心小学教师王莉看来,通过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系列活动,学生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道德涵养逐步提升,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开展特色办学,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内涵发展。近年来,大竹县根据“一校一特色”“一园一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全面发展、素质成才”,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教育+校园文化的发展道路。

在学生培养方面,围绕“六进校园”活动,开展特色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县有近10所学校自主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或相关社团特色活动。同时,该县积极开展精品艺体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小学篮球运动会”“中小学足球运动会”“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等活动,营造积极阳光、乐观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全县共有15所学校创建成全国足球特色学校。

在校园文化、景观打造上,也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以前校园环境破破烂烂,现在下大力气设计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风味越来越浓。过去,校长们外出交流都只谈教学质量,如今汇报、交流时都愿意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了。”记者在走访大竹县城区和乡村学校中,不少校长不约而同地提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