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期(总第341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李良:教书育人是我一生所愿
本报记者 殷涛
《教育导报》2020年第1期(总第3418期) 导报四版

从安岳县城出发,汽车沿着曲折连绵的山路向60多公里外的双龙街乡驶去,山路两旁的柠檬树散发出淡淡清香,似乎缓解了一个多小时颠簸的路程带来的疲惫。

双龙街乡与重庆市大足区接壤,由于道路改造,记者一行先经过大足地界,才进入乡镇。到达双龙街乡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双龙初中),一行人还未下车,就先听见教学楼传来的读书声。

穿过人群,远远地看到李良上前来迎着我们。他衣着简单,戴着一副框架眼镜,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瘦削的老师就是全省唯一一个建在偏远乡村学校的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作为一名教师,李良在乡村教育中坚守了27年,但他说,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自己还在成长。

一份责任

为家乡教育做点事

“在农村,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李良说。

李良读初中时,遇到了一位才18岁的班主任。年轻老师来到农村不容易,但班主任并没有怨言,反而上课很有激情,他给了李良很大的启发。受这位班主任的影响,从双龙初中毕业后,李良和家人商量决定作为定向生报考安岳师范学校。

1992年中师毕业后,李良回到母校任教。那时的双龙初中条件仍旧艰苦,黑板是废弃的木板刷上黑漆做成的,课桌是用破旧的桌子拼成的。喝水也是个大问题,师生们要自己打井、提水。此外,高山环绕、视野封闭的环境也让许多教师无法忍受。但李良说:“当教师是我所愿,在哪儿教书都一样,我不在乎累与苦,更何况双龙是我的家乡。”于是,他留在了这里。

2002年,一名叫程刚(化名)的初二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差,父母双亡,面临辍学。李良了解情况后,到程刚的家里家访,成功劝说程刚回校就读。那时,李良和妻子两人每月只有1000元的工资收入,但他每学期都会资助程刚500元以上的学杂费用,直到程刚初中毕业。

现在,李良还担任着双龙初中的校长。每天早上6点过,当学校学生还在熟睡,李良的办公室就已经被灯光点亮。备课、看教案、统筹全校工作、巡视校园,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他来完成。直到晚上11点,他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有时,下班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

201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学生小陈(化名)在晚自习放学路上被蛇咬伤,由于他的父母在重庆打工,得知情况后,李良一路背着小陈赶往乡上的卫生院。到了卫生院,被告知这里没有处理咬伤的药品后,李良又把小陈送到了重庆市大足区防疫站,但医生告诉李良这里也没有血清。考虑到第二天还要上课,李良联系小陈父母后,决定让班主任把小陈送到重庆西南医院接受治疗。

很多人都曾劝李良申请调到条件好的学校任教,但他却说:“双龙初中的师生需要我,我当了校长,更担了一份责任,我要为家乡的教育、学校的孩子做点事情。”

双龙初中现有13个班级,750余名学生,近三分之一学生为留守儿童。全校教师在李良的带领下,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教师一对多联系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上关心和帮扶学生。从前年开始,学校还协助县政府通过学籍系统清查学生,逐个摸排学生就读情况。

2016年秋季,开学报到时,初三学生小波(化名)迟迟未到校,在与小波父母联系无果后,李良决定前往他的家里看看。当天下午,李良出了校门,拦下一辆摩托车去往距离学校10公里的东岳村。到了小波家里,李良发现,他的家人卧病在床,昂贵的医疗费几乎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后来,李良为小波申请了经济资助,也作为联系教师对其开展帮扶工作。

一个目标

当老师,就要当名师

“农村学生基础薄弱,且发展参差不齐。”李良深知,课堂改革需要关注个体。

教学上,李良提出“分层关注、和谐课堂”的主张,对班级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03年,李良申报县级课题《初中化学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实验》。

现读九年级的学生欧蒙说:“课堂上,李老师对班里基础弱的学生关注较多,常常让我们在黑板上写化学公式、元素周期表,虽然有些写错了,但他从不责怪我们,而是鼓励我们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小明(化名)入校时基础薄弱,上九年级后,李良成了他们的化学老师。针对小明的情况,李良在学习上细心辅导,生活中多方关照,经常利用晚自习时间带领小明对知识薄弱的地方进行梳理总结。中考时,小明的化学考了满分。

治学严谨是学校许多教师对李良的评价。“当老师,就要当名师。”这是李良对自己工作的目标要求。参加工作5年后,李良被破格评为中学一级教师。如今,他已有27年教龄,所教化学课共15次获县教学质量一二等奖,所教生物课共15次获县教学质量一二等奖。所教学生彭广强在2008年获第八届宋庆龄奖学金,他曾教的学生肖仁杰被清华大学录取。

此外,李良所写论文《试管破裂之后》《剖析德育内涵,践行立德树人——让初中化学教学更加高效》《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先后在《教育科学论坛》《基础教育课程》《课程教育研究》等各级刊物发表。目前,他发表的论文、教研文章多达200余篇。

除了加强自我提升,李良还十分注重对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

2018年,化学教师邓琴来到双龙初中,面对学生基础弱、自身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她常常感到困扰。为此,李良组建起导师团队,让新老教师结对帮助。听课、检查教案、资源共享,在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处处都有李良的身影。

2019年9月才入职的新教师唐秀英也是导师制的受益者。“导师制让我们新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教学环境,帮助我们快速成长。”她说。

一种坚持

做科研型教师

在教学中,李良从未安于现状,他通过自考,获得了化学本科和中文本科学历,并开创了“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教学创新路子。

乡村教师做科研有什么用?面对许多教师的质疑,李良认为,做科研不应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教师要想得到专业发展,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科研能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在乡村学校,做科研需要面对一些现实困难,但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前些年,由于实验仪器不足,我常常在生活中寻找替代品。”李良说。一次,在制作二氧化碳的实验课上,他用改造的塑料瓶代替长颈漏斗,实验成功后,他写下操作流程,并作为课题申报。

回想第一次做课题时,李良很是感慨:“论文不会写,写不到点子上,课题不够创新。”为此,他多次请教市、县教研室教师,翻看期刊论文。“我就是多写、多投稿,教研室的老师会指导课题操作,期刊的编辑会告诉我如何修改论文。”李良说,《做科研型教师》这篇文章发表后,对他激励很大,久而久之,科研就坚持做下来了。

在李良的影响下,现在双龙初中一半以上的教师都开始开展科研活动,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探究、体验、构建、展示等课堂教学方式,确立了课堂高效生动的教改新模式。

李良认为:“课题为教学服务,不仅要帮助教师的成长,还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他的每一个课题都有学生参与,课题成功结题后还需要总结成果,让所有的学生受益。2009年,他申报的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就是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参与课题,既能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产生一些创新的点子。”李良说。

目前,李良参与的课题《优化初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创新研究“十三五”重点课题《教育的度与失度》研究成果一等奖,《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德育活动内容及形式的研究》结题并获中国管理科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一等奖,《县域内初中教学质量的均衡化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他共承担省、市、县公开课、优质课、专题讲座达16次,多次承担辖区及校内公开课教学。

2018年,李良被省教育厅遴选为四川省第一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被遴选为领衔人后,感觉自己的压力更大了,农村学校视野、工作条件、影响力都不如城市。”但李良暗暗下定决心,会带领工作室成员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李良介绍,工作室现有11名核心成员、55名学员。自成立以来,各研修团队在核心成员的带领下,积极配合当地教研部门,通过集中学习、上示范课、送教支教、教学竞赛、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工作室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把握课堂教学,致力有效性教学的活动主题。”李良介绍,有效性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有效、高效地完成课堂任务。

在与李良交谈中,记者才了解到,2001年,他被查出患有肝炎,医生叮嘱他不能劳累,但他仍然坚持高强度的工作。“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李良说。

平时在办公室,常常会有学生来找,或向他请教课堂知识,或聊聊家常,李良总会温言细语,帮助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有时候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他还会写写文章,练练笔。

如何在身体健康和高强度的工作间找到平衡?李良说,可以在工作之余多运动。在他的组织下,学校组建了足球、篮球兴趣小组,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多次在镇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信守对家乡教育的承诺,李良从未离开过他热爱的三尺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