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2期·家教周刊(总第341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故事汇》第一季第3期开讲!
告别“爱的缺席” 给父母一堂高效“陪伴课”
《教育导报》2020年第2期·家教周刊(总第3419期) 导报一版

本报讯(记者 何元凯)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灯塔,更是孩子人生的底气。但陪伴孩子并不是陪着孩子就够了,比“缺席”更可怕的是“无效陪伴”。作为父母,该如何有效陪伴孩子?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保持什么样的距离、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2019年12月28日,四川教育报刊社联合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主办的《教育故事汇》第一季第3期在成都东郊记忆·影立方举行,本期我们聚焦“陪伴者”,邀请了4位讲述者:职场妈妈 Tina,二胎爸爸李卫国,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卞蓉,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巨红琳,分享了他们亲身经历过、亲眼观察到的“陪伴”故事。

陪伴孩子的时间就那么点,我们做些什么呢?第一位讲述者Tina是一名企业高管,从孩子一岁多开始, Tina一家的周末就是全家一起“玩”,捏彩泥、做手工、折纸、骑车、溜冰、爬山、游泳、滑雪……骑行龙泉山往返80公里、黄龙溪往返90多公里、蒲江往返190公里。儿子连续5年参加金堂铁人三项比赛,为了陪伴他,Tina也成了运动妈妈。“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孩子也让大人有了延展性。感谢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因为孩子,我们也成为了不一样的自己,我们不断成长和突破,从陪伴者变成了参与者。”

第二位讲述者李卫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6年前,他辞掉高薪工作,将重心放在家庭。转变的契机源于李卫国的疑惑:“带孩子很难吗?”带着这份疑问,基于对妻子和孩子的爱,他与妻子进行角色互换,从此走上育儿之路。这段“痛并快乐着”的经历是李卫国对传统观念中“父亲角色”的一次突破,也是对新时代家庭“父亲角色”一次探索。李卫国发现孩子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孤独,二是无聊。“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因孤独而起,孩子闯祸多从无聊而来。”同时,要让孩子内心有力量,就要尊重孩子,降低父亲权威影响,和孩子平等对话。

2006年,卞蓉被调到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当校长。13年的特殊教育经历,她看到了许多特殊孩子家庭的故事。这些孩子的父母充满焦虑与无奈,他们往往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只有家长走出来,孩子才有希望。家长和学校一样,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通道。”其实不仅是特殊儿童,卞蓉说,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失落一角的圆,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失落的那一角,成为完善的自我。孩子生而有着潜能和不足,在适合的教育支持下,他会成为蕴含着丰富内涵的、更完善的自我。

因为育儿困惑,巨红琳15年前进入心理咨询领域。她发现孩子厌学,做事拖沓,沉溺游戏,跟家长对着干,背后的根源,可能是家长爱的尺度没有把握好。父母和孩子“亲密有间”的距离在哪里?巨红琳认为,当一个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孩子不一定会觉得很幸福。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我们自然会把期待投注到孩子身上,向孩子索取支持和成就感,这时,爱就变成了控制。孩子会感到不堪重负,各种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就冒出来了。巨红琳建议妈妈只要做到60分即可,把剩下的40分,用到其他领域,自己洋溢出积极阳光、充盈丰满的生活状态,孩子也会很幸福。

活动当天,200多位听众来到现场,倾听了讲述者的精彩故事。本期讲述者的陪伴故事,还通过视频和图文的形式,在“教育故事汇”、“川教之声”、“教育导报”等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同时,四川教育报刊社联合成都地铁传媒有限公司在地铁电视上推出“教育故事汇”公益栏目,让更多的人聆听这期“教育故事汇”,见证教育的力量。

“教育故事汇”是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四川教育报刊社联合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倾情打造的一档原创教育演讲视频类栏目,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精彩的教育故事,邀请讲述者现场分享,以视频方式传播,让教育和故事发生“碰撞”。讲述者包括一线教师、资深教育者、教育创新者、家长、学生等。

据了解,主办方将持续招募有教育故事的讲述者,有意者可将个人简介及想要讲述故事的概要发送到邮箱: jiaoyugushihui@163 .com(主题务必注明“‘教育故事汇’讲述者征集+姓名+电话”),或者关注“教育故事汇”的官方微信号,留言报名。

本版摄影 刘磊 何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