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5期·家教周刊(总第342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相信孩子自我生长的力量
■记者 殷涛
《教育导报》2020年第5期·家教周刊(总第3422期) 导报二版
教育好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是能有效地配合,形成合力,牵涉到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不是一致,能不能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和强化,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近日,成都市龙王庙正街小学校长杨涛为该校学生家长带来一场特别的讲座,通过学校项目式学习成果的展示,让家长直观感受到学校的教育观念,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共鸣,为家校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在项目中看到孩子的成长

什么是云南?你去过云南吗?云南是什么样?这一系列问题从龙王庙正街小学龙猫社的孩子们口中找到了答案。一场关于“什么是云南”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在该校学生家长眼前。

孩子们巧用空间线、时间线,通过思维导图,用“折叠”一词将云南的历史串联起来。

空间折叠小组的成员从大陆漂移说、板块碰撞讲述了云南的地形形成的原因。小组长陈怡好总结说,地形的因素造成了云南7个气候带,东中西部不同的地形特点以及6条大江穿过云南,三江并流的独特景象。

“从热带到寒带,从古到今,云南折叠的地形把如此多的植物、动物集中到这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生肖雅馨将大家带入时间的版图中。时间折叠小组利用时间线索介绍了华盖木、红豆杉这类古老、珍贵的植物在云南折叠的地形上得以生长的状况。亚洲象又是如何分布变迁?孩子们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出亚洲象在整体上呈现往南迁移的态势。

“时空的折叠带来的是人类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学生王浩然说。最后一组的成员用时空线索分享了云南历史上经历的8次迁徙,以及迁徙所带来的族群的更迭和民族的融入。学生吴宇桐补充道,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语言、节日、饮食也呈现了多样的文化特色。

“现阶段,很多家长追求的教育还仅仅满足于考试和升学,这就导致孩子的自我生长能力被忽视。”在龙王庙正街小学校长杨涛看来,通过项目式学习,家长可以看到孩子有能力独立完成规定项目,将项目成果内化为语言表达,从而提升孩子在“大阅读”基础上的自我生长能力。

家校合力,培养儿童自我生长能力

杨涛认为,孩子们所呈现出的口语展示能力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是因为儿童有自我生长的能力。这与植物种子撒播方式有相似之处,种子撒播主要有借助外力和依靠自身力量两种方式,例如,蒲公英靠风力可以使它的种子撒播到远方,豌豆则依靠自身力量弹射撒播种子。

“即便它是一个细小的种子,也有自身生长的规律和生存的办法。”杨涛说,教育也是如此,孩子有自我生长的能力,我们要注重儿童认知心理和思维能力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儿童阅读中。

龙王庙正街小学在建设书香校园中强调阅读和运动、思辨和尚美是面向每一个孩子,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基。因此,学校搭建“大阅读课程”,在“阅”与“行”中培养儿童的自我生长能力。

面向未来,国家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提倡建立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项目式学习,为此,龙王庙正街小学注重培养学生思辨、动手、表达、创新、合作能力,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杨涛介绍,在“什么是云南”的项目设计和操作中,“阅”与“行”是“大阅读课程”的两条分支,孩子们在云南行中观察到民俗、文化、饮食、地理等的不同,是基于课程的阅读价值所体现的思考,因此,我们要相信儿童的自我生长能力,相信孩子能够有成体系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准确的判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阅读关于云南的非连续性文本,在看、读、整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导图去呈现文本的逻辑关系,并讨论分析,勾连其他知识,串联前后逻辑,然后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添加、修改,将图表转化为写作提纲,最后将文稿提升、转化为 PPT演讲、展示,这一系列语文核心能力的训练,也是儿童自我生长能力培养的体现。

杨涛建议,自我生长能力的提高可以将课程设计在教材之外,家长可以利用假期陪孩子在“行中学,学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