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5期·家教周刊(总第342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隔代教育难题如何解?
■记者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20年第5期·家教周刊(总第3422期) 导报三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当今社会,许多年轻父母忙于事业,只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使祖辈成为教育孩子的主角。可老人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溺爱成为隔代教育的弊端。隔代教育难题如何解?近日,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老师李萍在青羊区家庭教育特色课堂上分享了她的观点和建议。

“我的理想是退休!”

开学初,一位记者在一所小学门口随机采访了一名学生,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回答:“想退休。”记者一脸惊讶,详细了解得知,原来,该学生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工作了几十年,如今退休在家,不经意间总在孩子面前提起“退休最舒服了。不干活,还能拿钱。”孩子不知不觉间被影响,认为退休就是她的理想。

成都市家长徐红看到这则新闻哭笑不得之余也有一些担心。由于她和丈夫工作忙,自从孩子出生后,徐红的父母就从老家搬来成都,专门照顾孩子。老人的教育理念和她有很大差异,例如,当孩子犯了错需要纠正时,老人总喜欢用威胁的方式恐吓孩子;孩子喜欢在家里乱跑,老人则让孩子安静下来,不要闯祸;孩子说以后想当科学家,老人会说,“科学家哪是你想当就当的”;周末孩子想去爬高,老人担心安全只让孩子在平地玩耍。

更让徐红担心的是,老人与孩子每日相处时间多,孩子的想法也逐渐被老人影响,认为许多事情要安分守己,不能挑战权威,要听话,凡事不能出头。一天,徐红和孩子说,“想当科学家,就一定要学好数学。”没想到孩子反驳:“普通人当不了科学家。我认命了!”徐红心里一沉,她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可如果她和老人沟通教育理念,老人又会觉得委屈,认为自己大老远从老家过来照顾孙子,出了力还被埋怨。徐红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陷入两难的境地。

价值观不同引发的“家庭内战”

在李萍看来,老人带孩子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爱心、精力、经验、时间和耐心。尤其忙于工作的父母,无暇照顾孩子,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是最放心的选择。如今的社会环境,隔代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老中少构成一个小社会,是身教的最佳场域。但如果老人与晚辈频繁发生教育观冲突,激化家庭矛盾,让孩子生活在长期争吵的环境里,反而会对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老人与年轻父母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不同导致教育观念不同,容易产生冲突。例如,“恐吓教育”“让孩子不要随意出头”等,这与当下主流的教育理念有所冲突。这时,老人与父母要有一方作出退让,否则,家里只会矛盾不断。

此外,一些老人认为自己只是来照顾孩子吃喝的,却忽略了自己也担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行为也会无意间影响孩子。例如,老人对孩子感叹晚年退休生活的美好,让孩子对退休生活充满向往,却忘记告诉孩子,自己年轻时奋斗的经历。孩子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被老人“带偏”,只看到他们晚年生活的幸福,却忘记了奋斗的重要性,更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两代父母需多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隔代教育难题如何解?李萍认为,老人和孩子父母一起生活,很容易产生矛盾,老人要明晰自身角色,即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祖辈是家庭教育辅助责任人,多和孩子父母沟通,而不是一味责备,努力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

老人也要多思考、反省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李萍在公交车上就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个老人因为公交车上太热,就脱下了自己的外套。孩子也热,看着奶奶脱掉外套,自己也想脱掉。结果老人不允许,还打孩子,说:“冬天很冷,不能脱。在车上出汗了,下车就感冒。”孩子很委屈。李萍说:“许多老人确实爱孩子,但方式不对。这时,老人可以摸一摸孩子的脖子,看孩子是不是出汗了。多去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这是老人需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隔代教育要有边界和底线。即以孩子为本,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破坏孩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老人与孩子父母发生矛盾时,孩子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听谁的。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老人也不要挑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应努力维护家庭的和谐。”李萍说。她还分享了隔代教育的“六字诀”:尊重,即尊重难得的三代同堂的家庭教育环境;学习,即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共享,即共享和谐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

“无论是年轻父母还是祖辈,都要有智慧地爱孩子,以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为核心。孩子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隔代教育也才能具有正面的意义。”李萍说。

小贴士

这些教育技巧,祖辈也要懂

一、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对孩子的承诺“说到做到”,家长言传身教,孩子才能成长为讲规矩、守原则的人。

二、尊重孩子个性,给孩子充分自由成长的空间。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不要“定制”孩子的人生,让孩子成为他们想成为的模样。

三、做孩子人生的向导,用自己的成长引领孩子成长。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帮助孩子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扬长避短,而不是补短弃长。有老人见孩子语文好而数学不好,就只补数学,这是错误的,孩子的各项能力应同时进步。

五、不要用暴力控制的方式去表达爱。切勿用恐吓、威胁的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虽然高效,却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要理性地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