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7期(总第342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研学实践:开启德育新视界
●成都师范学院 晏祥辉
《教育导报》2020年第7期(总第3424期) 导报三版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推动了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和研学实践的规范化运行。几年来,中小学日益将研学旅行和研学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推手,将德育寓于研学实践中,对中小学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启了学生德育养成的新视界。

一方面,政府大力推进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研学实践规范化管理。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遴选42个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如今四川省逐渐形成了场馆化、课程化、学习化、网络化的研学实践。另一方面,中小学也积极开展研学实践探索。大多数中小学由第三方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有部分中小学依托家委会等自行组织实施研学实践,以课程化的形式开展研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扎实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以研学实践培育品德,补足当前德育的短板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特定品德的教育活动,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重要的工作重点是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依托课程、文化、实践、活动、管理、协同等德育育人途径开展德育工作,但是纵观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尚存在下述短板:首先是过分重视德育的品牌,忽视学校德育的实践可行性。这是学校德育最常出现的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即过分重视学校德育品牌的建设,并未真正、扎实地将德育落实到实践教学管理中;其次是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灌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并让学生自主形成新的德育认知,学生道德品质的自主养成依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环;再次是过分重视德育形式,忽视德育的实效性。与智育、美育等不同,德育关注的当下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忽视当下情景的德育将极大地削减德育的效果。

不仅如此,现阶段的德育还过分重视学校中的德育,忽视德育的社会性。德育强调的是将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是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德育更多强调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应该如何,忽略了学生在社会行为中的表现,导致好的道德品质出不了校园。而且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通常是由班主任采用说教的形式展开,忽视了学生德育形成的多元性。

二、走入更大场域,探索德育养成新思路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即网络、社会、家庭等均会显著地影响学生的德育,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德育落小落细落实,而研学,则为学校德育养成的德育落小落细落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口,研学强调的学生走出校园,国内外增长见识和才干。在研学中,学生通过走访和了解中国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以实践系统地锤炼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进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生通过在走访过程中对自己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将学校中所学的德育知识在社会上实践,促进自己社会行为和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学生通过走访、学习博物馆中各类优秀的文物,全面了解了中国悠久历史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种研学实践场馆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让学生明确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学生通过在国内外壮美风景的研学实践中,领略到良好生态的无穷魅力,鉴定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教育,游戏里与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以德育实效为目标,助推研学实践模式创新

与德育强调实效相比,研学实践也重视学生在研学实践中的获得感,因此,无论德育还是研学实践,都强调实效性。而德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注重道德认知的发展模式、注重道德情感培养的体谅模式、重视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模式、重视道德心理习得的学会关心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在大量德育实践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但是对于研学实践,目前并未形成有效的模式,但是当我们考虑研学实践的时效性时候,结合德育时效性的理论模式,将为学校建构具有学校、地域特色的研学实践模式,研学实践模式的形成与创新又进一步推动研学实践中德育功能的实效性,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综上,在研学实践和德育中,应基于两者的实效性特征,探索多元、开放的学校德育体系和研学实践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和研学实践活动,共同促进学校育人体系的协同、多元发展。

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