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期·家教周刊(总第342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当目睹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20年第8期·家教周刊(总第3425期) 导报二版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17岁的男生徐平(化名)和妈妈张君在最近的一次争吵中,情绪失控,一拳砸上身旁卧室的门,门被砸得凹了进去,他的右手疼痛不已,但这种痛苦缓解了他憋在心里的情绪。站在他面前的徐妈妈被儿子的举动吓到了,她怔在原地,看着发怒的儿子,仿佛看到了曾经对她家暴的前夫。

张君因为前夫酗酒、家暴而离婚。只要喝了酒,前夫就胡言乱语,在家里骂人、打人。最严重的一次,他拿着菜刀砍掉了孩子书桌的一角,卧室的墙壁上,留下了前夫挥舞菜刀的痕迹。而这一切,都被当时4岁的徐平看在眼里。一开始他会哭闹,进入小学后,他就麻木了。

为了不让徐平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张君与前夫离了婚,独自抚养孩子。可随着徐平渐渐长大,他的情绪、脾气,愈发和父亲相像,这让张君担忧不已。近日,徐平一拳头砸坏了家里的门,更加坐实了张君的担心。

在张君的劝说下,徐平看了心理医生。他说,当自己情绪失控时,内心就像有一团怒火需要发泄,而这个时候,他能想到的不是平息怒火,而是用暴力将这种情绪发泄出来。更让人担忧的是,暴力给自身带来的痛苦,让他产生了一丝快感。

当我们讨论家暴时,关注点一般在于受伤的女性和儿童,而目睹家暴的儿童就处于灰色地带。其实,家暴对于这些孩子的影响更隐蔽,也更长远。这些目睹过家暴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家暴的影响而养成暴力至上的观念,形成攻击性人格,家庭暴力也会在代际间传递。

目睹过家暴的孩子,多少都会有心理问题。轻则自卑、自责和羞愧,重则认知偏离、情感障碍、性格扭曲,严重的有自杀企图。这些孩子讨厌暴力,但当他们与别人发生争执,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暴力就会成为一种更容易选择的行为。更可怕的是,一些孩子在暴力行为后,甚至对家庭里的施暴者产生一种理解,“怪不得爸爸当时会这样做”“原来是这样的心理”等等。

目睹过家暴的孩子对婚姻也会产生抗拒,他们既担心对方是施暴者,也担心自己成为施暴者,对亲情、爱情不抱有希望,不相信人际关系,甚至部分孩子成年后不相信制度,认为暴力才能解决一切。这些孩子成年后可能变成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离犯罪也更接近。

联合国发布的《2013暴力侵害儿童全球调查报告》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 .33亿至2 .75亿的儿童目睹发生在其父母之间的某些刑事的暴力行为。在中国,根据2015年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2 .7亿家庭中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2019年1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有专业人士建议,将目睹家暴儿童纳入困境儿童范围。

要想拯救目睹家暴的孩子,必须从制度出发。一是加强社区对家庭的管理,给社区人员干扰家庭纷争的权力,从根源上减少、杜绝家暴行为;二是给目睹家暴的孩子专业的心理辅导,同时尊重孩子隐私。不要逼着孩子说这说那,以免造成二次伤害;三是教师、朋友、家人都要给儿童提供支持,当孩子的家庭中出现暴力行为,家人一定要出面制止,而不是漠不关心,必要时给孩子提供一个庇护所,脱离家暴的环境。

家暴不仅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制度、法律的保障,给受害者提供帮助,对施暴者进行惩罚,暴力行为才能减少,家庭成员才能更有安全感和尊严感,儿童也才能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