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1期·家教周刊(总第342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疫情期间,闷在家里很烦躁怎么办?
小 春 老师谈心《教育导报》2020年第11期·家教周刊(总第3428期) 导报三版
为解决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成长的各类问题,家教周刊联合成都春泥夏花教育开设心理专栏,为各位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分析与方法指导。

2020年的第一个月,本应是最喜庆的一个月,却是人人都未想到的晦暗和阴沉。这晦暗来自于病毒,来自于死亡,来自于恐慌。生而为人,面对国难,没有人是可以完全置身事外的。

每天宅在家,脱离了往日有序的工作与生活,每天还要面对各种铺天盖地的新闻,对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就像斯葛多二元理论(也称“控制二分法”)所说,我们应该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并且有勇气去控制。疫情的扩散,谣言的四起都是常人不能控制的。唯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心态了。不如趁此次宅在家的闲暇,重新审视下自己与周围的人事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感受、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收获。

人只有心定了才能生慧,慧才能抵得过慌乱。那么,我们在家如何调心呢?那就是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秩序感。越是面对混乱的时候,越是要尽力去建立秩序感。这个秩序既包括内在的秩序,也包括外在的秩序。

第一,尊重现实。有人觉得愤怒,觉得是某些人的疏忽大意导致了今天所有人一起承受疫情扩散的后果;有人觉得恐慌,觉得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失去家人;有人觉得烦躁,因为原本的出行计划要受到影响;有人觉得被孤立了,因为自己是武汉人或者去过武汉,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对象。

当我们面对危机事件时,往往会因为情绪过量而采取一定的应激措施,启动更原始的防御机制,要么是逃跑,要么是战斗。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觉得疫情没有那么可怕,事不关己,不愿意戴口罩,不愿意改变出行计划;也有人过度地夸大疫情会带来的危险,让自己坐立不安,甚至失眠、无法正常生活。

低估危险的人,既有可能是因为对资讯的不敏感,对危险的后知后觉,也有可能潜意识里因为压力太大,而产生了逃避心态,通过对现实的否认来让自己暂时处于心理稳定的状态。而高估危险的人,会因为恐慌情绪淹没了自己,而无法正常思考,从而也无法做出恰到好处的应对措施。

所以,先冷静下来,把飘浮的情绪沉淀下来,接受现实,跳出幻想的包围圈。

第二,拥有心理弹性。你的心足够有弹性,经得起敲敲打打吗?有些人的心理是僵化而没有弹性的。常见的表现就是:一切事情都必须按照计划和安排来,不可以有任何的差错。一旦某件事情跟计划中的发生了变化,就会感到焦躁不安,感觉对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疫情来袭,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突发事件。对于心理僵化的人来说,会有非常大的冲击感,因为失控的感觉剧烈增加了。而心理弹性比较好的人,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意外的发生,并且把自己逐渐调整到可以适应压力环境的状态。

第三,情绪管理,采取行动。在这样人人自危的环境之下,更加考验我们情绪管理的能力。恐慌的情绪也会给我们带来行为的失控,比如,一遍遍地刷手机,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一遍遍地洗手、打扫家里,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被感染了;睡不着觉,觉得明天就世界末日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造成次生灾害,这种社会层面的心理次生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灾害本身更严重。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觉察情绪,理解并接纳情绪。适当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确实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疫情的警惕,我们不用压抑或者否认负面情绪。

减少大量的信息输入。关注官方信息,比如《人民日报》。少看各种微信群、朋友圈流通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负面新闻。不信谣、不传谣,防止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避免徒增焦虑和造成次生灾害。

放下手机,正常作息。多关注自己当下的生活,照顾好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平凡的日常琐碎也会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和现实感。

减少自责,适度娱乐。适度的娱乐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帮助我们脱离恐慌和焦虑。转移注意力、运动、冥想等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得到缓解。

多表达鼓励与支持。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但要避免被情绪所控制。事情不会一直这样,一切都会好转,只是需要时间。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以上方法不奏效,可以向你的朋友、家人倾诉。但是,他们也可能承受压力,你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