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4期·家教周刊(总第343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长时间相处,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听话?
都江堰市嘉祥外国语学校 马琳
《教育导报》2020年第14期·家教周刊(总第3431期) 导报二版

战疫时期,隔离不隔爱。今天有家长求助,说:“我一直想跟孩子和谐相处,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想跟孩子一起创造美好的亲子时光。可是,孩子高兴时听我的,不高兴时完全不听我的话,甚至懒得理我。而孩子高不高兴,基本是由孩子的想法是否得到了我的认同决定的。我很挫败,也很难过,自从孩子上四年级后,我就感觉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逆反了。

这位家长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在亲子关系中,说孩子逆反,父母其实已经把自己放在绝对正确的位置上了。家长在说孩子逆反之前,请先反思一下,你的态度和做法是否完全正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逆反心理,尤其是在孩子3岁时和青春期表现比较明显。孩子在四五年级,已经开始进入青春前期,自我意识、自我作主的想法越来越强,特别想通过自己可以作主来证明自己。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假期,家长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多了,相互之间的交集也变多了,如果处理得好,会让亲子关系更上一层楼,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变得非常强烈,孩子也越发表现出不听话的样子。

在心理学上,有三个效应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要尽量避免。

第一,避免禁果效应。越是家长禁止的,孩子越好奇,越想探索。如何避免禁果效应呢?家长可以把“不”字句换成肯定句。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要避免不停地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把你希望孩子做的直接表达给他。比如,把“上课不要开小差”换成“上课要用心听,用心以听懂、会做为标准。”另外,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地坚持原则,守住界限。必须禁止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也要避免简单粗暴。特别是在当前疫情期,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家长更要有一颗稳定从容的心,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去面对孩子。比如,如果孩子说“我想出去走走”,你简单粗暴地拒绝,还指责孩子不懂事的话,孩子就可能很反感,更不愿意听你的话。所以,家长们,当我们想要禁止孩子做什么时,不要直接拿走孩子的需求,而是要让孩子看到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

第二,避免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很多时候,家长为了孩子好,遇到事情就想要给孩子讲道理,想要孩子少走弯路。为了达成家长想要的结果,于是一遍一遍地说,孩子越是没做到就越是铆足了劲说,以为只要多说,孩子就能听进去,就能做到。事实上,这种做法带来的不是更好的效果,而是引发了超限效应。孩子习惯之后,只要你一开口,他就会很反感,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加逆反。因此,家长在与孩子讲道理时,想要孩子接受你的一些建议,一定要言简意赅,最好在三句话以内直接表达谈话的核心和关键,然后多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谈心,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第三,避免自我保护效应。自我保护是个体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自发性行为,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与自尊感受到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手段。当一个孩子感觉自尊心、自我价值受到伤害时,就会变得逆反。哪些语言特别容易让孩子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呢?比如,“你从来都是这样。”“我就知道你会这样。”“看你这样子我也不对你抱期望了。”“你真是一个粗心的孩子。”……这些话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并表现得越发不听话。家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是因为孩子当下的行为,假想出了可能出现的糟糕结果,把孩子的行为等同了孩子本身,不接受孩子的行为,也就让孩子感受到你不接受他这个人。他就会感觉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威胁,无意识间,自我保护效应启动,于是跟你对着干。行为不等于人本身。我们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由事引发到对人的评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