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4期·家教周刊(总第343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 春 老师谈心:非常时期,怎样做到不恐慌?
《教育导报》2020年第14期·家教周刊(总第3431期) 导报三版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突如其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我们需要对环境威胁和挑战有一个适应过程。当人遇到严重内外环境干扰性刺激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即4个阶段:警惕期、消极预防期、现实适应期、恢复成长期。从第一个阶段开始,人们往往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反应。

要克服这些不良情绪,我们需要了解恐慌情绪来自哪里?

一是可怕危险的信息。我们要清楚,恐慌并非来自病毒本身,恐慌首先来自于可怕、危险的信息——铺天盖地的新闻,新增病例、死亡病例数据等。但其实我们认真分析,从致死率的比例上看,现在的数据大概在4%—5%左右,而非典在10%左右,新冠肺炎的致死率是低于非典的,但它的传染性高于非典,这是从一个科学客观的角度看待病毒。

二是不确定感。产生恐慌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不确定感,不确定感会增加我们的焦虑情绪。人们的安全感往往是通过可控的、了解的、知道的来获得,而对未知的、不确定的、无法判断的东西通常是担忧、害怕、退缩的。对于此次病毒,我们看不见,且无法判别会不会遇到病毒,也没有办法辨别身边经过的人是不是感染者,而我们每个人在别人眼中,又都可能是个潜在的传染源。就在这各种不确定性中,我们产生了恐慌。

了解了恐慌是怎么来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和调试恐慌情绪呢?

认识恐慌的意义。我们需要知道,恐慌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它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恐慌情绪是人类为了保存生命而发展出的本能情绪,直白一些,恐慌情绪的价值在于让我们活下去。因此,恐慌对我们是有功能和益处的,它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和敏感度。但过度的恐慌却会导致我们大脑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高,随之,我们身体产生的反应就有心跳加快、出虚汗、体温升高、血压升高等情况。

打断过度恐慌的恶性循环。在认识了恐慌的意义后,我们知道在特定情况下,适度恐慌情绪是在为我们发出警觉的信号,是有益的,但过度的恐慌肯定会出现不良影响。当前面提到的一系列身体反应出现时,又会加重心理负担,会更恐慌,这又会引发更多持续的身体反应。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我们需要用一些认知来打断这样的恶性循环,包括正常化认知、扩大认知关注范围等方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了解更全面、科学的知识,再结合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来综合考量,而不过度关注身体的一些负面表现,不要只把眼光放在某一点上。比如,在疫情期间,我们的神经常处于较紧张状态,一紧张头脑里就容易出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是负面的,此时,我们需要觉察到自己因为恐慌、紧张引发了一系列联想,然后再把注意力收回来,放到当下,去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确诊数有多少?死亡率是多少?治愈率是多少?所在的区域内有多少确诊数?所住的小区是否有人确诊或疑似?再看自己和家人是否有做到居家抗疫?在不得不外出时,是否佩戴好口罩?……再就是科学了解相关知识,比如,虽然没有特效药,但肺炎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的。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去,我们知道和能把控、判断的越多,就会越稳定,焦虑感、恐慌感就会下降。

正确减压。当我们做到前面两点时,恐慌的情绪会下降不少,最后,我们需要稳定和保持,不让恐慌的压力值升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科学有用的减压方式,包括平缓式呼吸、蝴蝶拥抱、扎根技术、正念静观等。

这里为大家详细介绍两种方式:

缓解焦虑的“平缓呼吸练习”:

第一步,通过鼻腔慢而深地吸气到肺的最底部,同时慢慢从1默数到5。过程中,尽可能地把空气吸到身体最深处,把手放在腹部,当你吸气时会感到腹部慢慢鼓起来。

第二步,屏住呼吸,慢慢从1默数到5。

第三步,通过鼻腔或口腔缓缓呼气,同时慢慢从1默数到5,如果需要有更多时间,就数更久。

第四步,确定已经完全呼出气体后,再正常呼吸两次。

重复上述步骤,每次练习3~5分钟。

自我安抚的“蝴蝶拥抱”:

第一步,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中指间放在对侧锁骨下方,指向锁骨的方向。你可以闭上眼睛,或者半合上眼。

第二步,将你的手想象成蝴蝶的翅膀,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缓慢地、有节奏地交替摆动你的手。

第三步,缓慢地深呼吸,留意你的思绪和身体感受。在这一刻,你在想什么?你脑海中有什么样的景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样的气味?

第四步,观察你的想法、感受,不去评判它们。把这些想法、感受看作天上飘过的云彩。一朵云彩来了又去,我们只需静静目送。

重复做6~8次“蝴蝶扇翅”。当你觉得身心平静下来后,放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