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7期·家教周刊(总第343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致敬最美“逆行者”:你们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记者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20年第17期·家教周刊(总第3434期) 导报三版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医护工作者、民警、志愿者们奔赴最前线,或坚守大后方,他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明白每个人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奋战在一线的家长,当孩子问:“为什么其他人都宅在家里,你却要出门”时,他们这样说、这样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胡琳

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成长

来武汉的这一个月里,胡琳经历了2月飘雪,也看了武汉的樱花盛开。这座城市像是按下了暂停键,街上偶尔有车辆驶过,对胡琳来说都是风景。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她拿起手机,看见女儿发来的微信,满屏的“我想你”,点开对话框,还会落下星星……

“从没有和孩子分开这么久”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家长胡琳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工作已有17年。2020年初,疫情突袭武汉,她首批报名支援武汉,并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

2月7日,她出发前往武汉时,新冠肺炎疫情正严重。为了让家人宽心,胡琳故作轻松地笑着说:“我们一定会安全回家!”女儿鼓励她:“妈妈要加油,早点回来。”胡琳不敢看家人的眼睛,转身上了车。

出发时,女儿一直在为她加油打气,没露出一点不舍的神色。可当她到达武汉后,只要一通电话或者视频,女儿就会问东问西,关心她吃什么、睡在哪儿,口罩、防护服、酒精够不够用。女儿还每天通过电视、网络时刻关注着湖北的情况。为了缓解孩子的担心,胡琳和女儿视频时,都会让她看看单位准备了哪些物资。

距离,让这对母女更懂得表达感情,以前不常发信息的两个人,如今变成“聊友”。打开微信,看到孩子发来的满屏“我想你”,胡琳心里感动极了。

这期间,胡琳的丈夫也在航空公司忙碌,女儿只好暂时放在外婆家。女儿每天按时上网课,还定了一个作息表发给胡琳。“这一离开,才恍然发现女儿早已长大了。”胡琳告诉记者,她和孩子从没分开这么久。今年女儿小升初,因为不能陪在她身边,心里有些愧疚。“不过她离开我之后,反而独立起来。”这方面,胡琳又感到欣慰。

普通的日常,也让女儿骄傲

胡琳的女儿以后想当医生,母女俩也经常分享工作日常,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温暖有爱。

刚到武汉时,胡琳负责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4病区,属于重症区,每天的工作如同打仗。尤其抢救病人时,病人家属情绪失控容易让场面更混乱。一次,一位重症病人出现氧压不稳,病情恶化。家属一时心急,扯下口罩指责医护人员,病人也扯下呼吸机,努力喘气。

“在隔离病房,所有人员必须佩戴口罩,病人必须佩戴呼吸机,这位病人和家属的行为非常危险。情急之下,胡琳立刻给病人用中心控氧,用简易呼吸球囊面罩鼓肺通气,看着心电监护仪上氧饱和度从60%窜到98%,医护人员和家属才松了一口气。家属情绪稳定后,也及时向医护人员道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普通的日常,但女儿就觉得‘妈妈好了不起’。”胡琳说。

胡琳所负责的两层楼收治的都是中老年人,工作之余,胡琳和其他医护工作者总会陪他们唠唠家常。有一位爱剪纸的阿婆,临出院前专门为华西医疗队送上了一份精美剪纸,上面还写着“逆境前行,大爱无疆”。阿婆还专门剪了小老鼠、福娃等剪纸送给胡琳。“可惜这些东西不能带出隔离区。”胡琳遗憾地说。她将这些小物件用手机拍了下来,存档留念,也发给女儿,分享喜悦。

前不久,因23病区收治越来越多的重症病人,胡琳从24病区转至23病区负责。刚到病区,还没喘口气,两台 ECOM就通通上线,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建立中心静脉通路、CRRT……等到下班时,她才发现外层鞋子都不知何时磨破了,防护服里面的洗手衣也早已湿透,背心一片冰凉,脸上布满口罩压痕……工作虽然辛苦,但胡琳不希望别人称他们为英雄。她说:“我们也会恐惧、担心、焦虑、害怕,可治病救人就是我们的职责,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而已。”

记者采访的前一天,胡琳刚写完她准备提交的援鄂感悟,她看着女儿发来的微信“我想你”,发现自己也想家了。胡琳望向窗外,天空正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是春雨。武汉街道上无人无车,只剩下寂静的深夜。她希望这座按下暂停键的城市,能早日恢复生机。她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临。

 

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区分局督察民警 赵磊

每份工作都有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年级家长赵磊从大年初一开始到现在还没有正常休息过,作为督察民警,疫情爆发后,他负责督察各个防疫点,并挨家挨户排查外来人口,摸清情况,确保每个小区的安全。

一开始,儿子赵梓言还不懂为什么过年了爸爸还每天早出晚归。赵磊就给孩子科普:“爸爸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要去工作。”孩子还小,不太清楚工作的危险性,只能懵懂地点点头。

赵磊担心万一自己感染病毒,回家传染孩子和妻子,所以每天回家前,他都会在单位进行消毒,换下工作服,进家门后洗手、洗澡,才敢与家人接触。

“疫情情况不明朗时,也会担心和焦虑。”赵磊告诉记者,一开始,防疫工作力度很大,刚好是过年期间,犀浦镇有许多外来返乡人口,需要排查的人很多。随着情况逐渐明朗,政府措施有力,现在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直至今天,赵磊依然奋战在防疫一线。每天排查100多户,直接面对200—300人。“这是我的工作,作为党员,这个时候必须顶上。”赵磊说,等以后孩子长大了,和他讲讲这段经历,希望对想当医生的儿子有激励作用,也希望他知道,每份工作都有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医生如此,民警亦如此。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赖映燕

希望孩子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春节前两天,疫情逐渐严重时,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家长赖映燕出于职业敏感性,取消了和家人回老家过年的计划,留在成都待命。赖映燕工作的单位也通知各科室做好准备工作,万一疫情蔓延到成都,大家要打有准备之仗。

赖映燕在重症医学科( ICU)工作多年,她知道,一旦疫情爆发, ICU肯定是重灾区。于是,她在网上找各种疫情相关的资料,让科室人员反复学习,并一再确认护目镜、防护服是否到位。同时,赖映燕还第一时间报名申请去武汉支援。“我是医学专业,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们不是去当英雄,而是去做我们擅长的事情。”她说。

遗憾的是,由于医院需要留一部分有经验的医护工作者原地待命,赖映燕没有去成武汉,但她依然心系疫区,时刻关注着湖北的情况,也为武汉医护工作者的坚持感动落泪。

“ICU的医生、护士,职责就是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抢过来。”赖映燕希望,通过这次疫情,大家会对 ICU有更深入的认识。“很多人以为 ICU离死亡很近,很恐怖,不愿了解。其实我们抢救过来的病人非常多,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搏一把。”

赖映燕也有些遗憾,儿子第一次来 ICU,看到这里有的医生在抢救病人,有的医生在推着车奔跑,他有些吃不消。赖映燕希望,这次疫情会使儿子会对她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自己也给儿子树立一个榜样,让他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关键时刻,绝不能做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