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20期·家教周刊(总第343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少年一夜长大: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
记者 陈朝和
《教育导报》2020年第20期·家教周刊(总第3437期) 导报一版

编者按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普遍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所谓“树大自然直”。

但另一方面,某个重大突发事件的降临,却往往加速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升华的转折点。

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恰是这个转折点,其爆发传播快、持续时间长、感染者多,给当前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也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不小冲击。不少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因此得到转变或升华,他们从这个事件中感性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并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

下面这三个学生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他们也是众多在此事件中励志践行、拔节成长的青少年的缩影。

■记者 陈朝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夏艺

“我总得做点什么”

大年三十这天,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高一女生夏艺作了一个决定:我要组织募捐。那时,她已察觉出新冠肺炎疫情将会趋于严重。

“得知口罩瞬间热销时,无数的口罩商家哄抬物价,甚至制造假口罩。”“协和医院骨科医生自愿支援武汉,成都市第一批医疗支援队已完成培训,各地网友纷纷组织募捐活动。”当看到这些消息,夏艺告诉自己“我总得做点什么”。

说干就干,她开始自发组织,进行募捐活动。一天过去,响应的人只有自己和一位朋友,筹款总额120元。夏艺体验到了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特别无能”。

班主任罗翔得知后,给她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发动朋友圈,扩大募捐范围,公开募捐信息等。

“高中刚入学的军训期间,夏艺就自发团结同学,照料军训中暑的同学。虽然她个子小却元气满满,很有正能量,对班级管理很上心。”在罗翔看来,身为班级团支书的夏艺,组织能力强,正义感十足。

募捐受挫后,夏艺没有放弃,“开始一个一个私信,寻求校友的帮助。”其中,夏艺的学姐“小妍”动员自己的朋友圈,在短短一小时内,陆陆续续有20笔捐款流入,这让夏艺重新燃起希望。

募捐活动在1月27日结束,历时3天。此次活动,募集善款总额12616 .64元,共计216人参加,其中80%的捐赠者是四川省各地的高中学生,其余捐赠者为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以及社会爱心人士。

“我组织的学生募捐,金额有限,对大医院的物资缺口帮助有限,于是,我在微博等平台上搜索关注热度较小但同样急缺物资的医院进行联系。”在确定捐赠医院时,夏艺做了这个判断。同时,她成立了一个5人规模的工作组,共同寻找物资。

经统计,216位捐赠者向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中医医院、黄冈市黄州区南湖医院、武汉市清州区华润武钢医院,四川省成都市华西医院等捐赠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1180只,正品 N95医用口罩600只,电子无接触温度计40个,成人尿不湿640片,牙科医用护目镜50副。其中,捐赠者们还以购买工作餐的方式支持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的医务工作者。

“对于参与捐赠和愿意捐赠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比我更值得赞扬。因为在疫情之初他们愿意相信我,这让我非常感动。我们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夏艺告诉记者,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成果,这是年轻一代的力量。

“孩子们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社会担当,应该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新时代的教育所呼唤的。”中国陶研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汤勇告诉记者,“这样一种实践,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收获,更关键是做人的成长。”

汤勇表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和掌握,教育的取向也不是培养一批会做题的“机器”,会储藏知识的“邮筒”,教育的价值更不在于对孩子身心的捆绑和对他们应该拥有的时空的完全控制。

“这次疫情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个大课堂。重大突发事件下人们的粉墨登场以及形形色色的表现便是鲜活的教材,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标准、人生价值、做人准则、品质情操、社会公序、公民责任等等,更是最真实、最生动的课程。”汤勇说。

包洪宇

“让外国友人看到中国的努力”

“2020年的春节和以往不太一样,一切都因为某种原因安静了下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开始我们都很担心、很害怕,但幸运的是在我们背后有一个强大而勇敢的祖国。……”

在这部名为《一场人类保卫战》的短片里,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六(1)班学生包洪宇用朴实的话语,流畅的英文为视频做旁白。近5分钟的视频里,包洪宇娓娓道来,稚嫩的语调中透出自信与力量。

从向奋战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致敬,到展示家人抗击疫情的努力,再到做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吁,最后表达对国际援助的感谢等。视频内容翔实,结构完整,细节丰富。

自2月起,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开展“众志成城共同战‘疫’”主题作品创作活动。学校国际部的老师们决定录制抗击疫情的视频,用制作双语视频的方式向关心疫情发展的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介绍疫情并交流感受。

在学校,包洪宇是“文化小大使”,爸爸和妈妈的工作同样也与国际文化交流相关。性格开朗、自信的包洪宇善于学习,主动性强。在过去的学期里,他积极参与本校与国外学校的交流、访问,向国外的同学、老师介绍中国文化,分享自己在成都的生活。

“疫情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变化,我们春节一直呆在家里关注疫情发展,特别想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做一些事情。特别是疫情期间,在国外的朋友十分关注疫情发展,不太了解中国真实的情况。我们希望让让外国友人看到中国人的努力,了解疫情发展。”包洪宇的妈妈对记者说。

学校正号召,家人有意愿。于是,学校国际部的老师们确定包洪宇作为视频录制的主角,他在家人和学校信息技术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一作品。

制作过程中,包洪宇承担起了资料搜集、文稿撰写和英文配音的工作。“我们最开始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出文稿,我和他爸爸在此基础上做调整,英文翻译我能提供帮助,后期视频剪辑由爸爸负责,录制音频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我们一家人在制作过程中互相交流,提出改进的意见。”包妈妈告诉记者。

“原来没有这样突发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他就是小孩儿,不会关注这些事。通过这次视频制作,他主动参与,看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包妈妈告诉记者一个细节,视频中医生取下口罩露出勒痕的画面是包洪宇主动要求加进去的,“向他们致敬!”包洪宇希望让大家看到医务工作者们的辛苦。他告诉妈妈,自己觉得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时就像士兵参与战斗时一样勇敢。

王浩帆

传播声音,以朗诵一封信的方式

和包洪宇家人想到一块的,还有成都外国语学校国际部高三学生王浩帆,拥有一口好嗓音的他决定用可视化的方式朗诵一篇他在网上浏览到的文章——《蝙蝠给人类的一封信》。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周韶光用拟人化的口吻,设想出蝙蝠同人类对话的情景,并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出来。严格意义上而言,这仅是一篇具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但正是这样的文学表达方式让王浩帆认为“很有感触”。

王浩帆曾在2018年5月获得曹灿杯全国朗诵大赛四川赛区金奖。在学校,他是爱心公益协会副会长。在关注疫情的急迫心情下,他想做点什么。

“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在讲如何防控。可我在想,疫情最根源的东西——新冠病毒是怎么来的。”王浩帆明白,此次新冠病毒尚未确认病毒来源,但他希望借朗读此文章,呼吁身边的朋友意识到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性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春节期间,他将这一配音视频发布在自己的社交账号里。视频中没有画面,流动的文字伴随着他肃穆低沉的嗓音穿透而来,直抵人心,一时间收到不少同学和朋友的反馈。

“我想这是一种很好的科普方式。就像原文中提到的,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经历疫情,王浩帆告诉记者,他如今领会到了“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会先来临”这句话的分量,他告诉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现实,“不让事情更糟”。

事实上,疫情打乱了他不少安排。高三年级学业紧,任务重。春节期间,王浩帆原本计划前往印度参加的交流项目因此中断。在其他国家出台疫情防控政策的情况下,王浩帆十分担心今年秋季申请入读国外大学会受影响。

同时,王浩帆的爸爸和妈妈是一线新闻工作者。疫情期间,妈妈连续奔忙于医院采访,没法回家,让王浩帆多了一些牵挂。

“感慨很多,灾难发生的时候,医疗、公安和媒体等机构总是冲锋在前。我知道现在自己还没有专业上的能力,直接参与到疫情防治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制作视频,传播抵制食用野生动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声音,同样让我知道了承担起社会责任的重要。”王浩帆告诉记者。

“非常棒,这是进步。年轻人是很有希望的,因为大家观念的‘水位’在上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品格教育专家杨霖认为,疫情中这些青少年的举动,展现出了年轻一代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在杨霖看来,如今孩子们和社会的交往互动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里,已经打破学校的围墙,让自然、社会和教室连接到一起。“世界成为学校的课程,社会成为学生的教材”,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