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21期(总第343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奋力书写四川“教育答卷”
——2020年全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陈朝和
《教育导报》2020年第21期(总第3438期) 导报二版

2020年全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指出,全省教育系统要坚持以“教育强省”和“人才兴教”为基本方略,以“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以“政治铸魂”和“强基固本”为基本理念,构建全省教育工作总体格局。

会上,四川大学、宜宾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教育局等8家单位交流发言,分享教育改革与治理的经验与智慧,为2020年我省加快构筑四川教育“鼎兴之路”、建设教育强省贡献力量。

精准施策,攻坚克难助脱贫

2019年,叙永县致力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奋斗目标,以“全面改薄”兜底,以“能力提升”增效,把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叙永县坚定“越穷越要办教育”的根本理念,凝聚全县之力强化力量保障、资金保障、机制保障。其中,38名县级领导联系25个乡镇,189名干部包保257个校点,精选8名干部设立“改薄办”及项目推进组,强化力量保障。

同时,叙永县紧盯“贫困县办大教育”的攻坚目标,立足全县情况一体发展。全县在90个贫困村实施薄改项目73个,极大改善了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促进教育扶贫深度融合。

教育最根本的改革取向是“机会均等、公平公正”。叙永县在改革中把握“教育要均衡发展”的核心要求,全覆盖改善办学条件,全覆盖提升师资水平,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

其中,叙永县在信息化建设上依托改薄项目,投入9000余万元,推进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通“远程课堂”“同步课堂”等,让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

2019年,在叙永县“精准改薄补短板”的同时,凉山州精准施策,攻坚克难,全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全州域逗硬挂牌督战、控辍保学、全员帮扶等“三个责任”抓落实。班子成员带领7个督战督导组,下沉7个未摘帽贫困县定点既督又战,驻县入校、进村入户抢进度、查短板、共整改;通过深化“双线八包”工作机制等举措,全州60972名失辍学人员完成审核销号60971人,其中2228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全部完成审核销号;不断深化班子成员包县制度。

全州域实施“百日攻坚”“整改清零”“巩固提升”等“三大行动”攻堡垒。全面筛查各项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情况,核实整改完成“1320户6414人教育负担重”问题;一体推进中办回访调研、中纪委调研督导等发现问题整改;坚持一手抓11个深度贫困县“有学上”、一手抓安宁河流域6县市“上好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

五育并举,协同发展显成效

教育最根本的育人方式是“五育并举、三全育人”,需要在工作中统筹谋划、创新方法。2019年,成都市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融合推进“五育并举”,大力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成都市教育局着力打通“五育并举”关键路径。2019年,在以改革创新求突破的措施下,全面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试点,建设42所“成都未来学校”、1000余个“未来班级”推进“智慧教育”试点,加快实现学科交叉、实施融合。

在全面推动“五育并举”落地落实中,成都市教育系统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落实以德培根;面向未来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培养机制等,落实以智固本;着眼健康第一,依托医疗疾控机构建立中小学“健康副校长”长效机制等,落实以体强身;着眼滋养心灵,建立高雅艺术进校园推进机制等,落实以美化人;着眼知行合一构建“成都劳动教育生态圈”等,落实以劳夯基。

2019年,省内市(州)中,宜宾市人民政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打造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取得积极成效。无论是夯实一体化发展新基础,打造一体化发展新引擎,还是培育一体化发展新生态,开创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均尽显活力。

高校引进方面,宜宾市紧贴产业精准招引高校(科研院所),推动9所产研院和邓中翰院士工作站落地挂牌,9个省级科研创新(孵化)平台正式落地;同时,采取 EPC模式高效推进项目建设,紧扣项目关键,创造宜宾速度。

开拓发展新局面中,宜宾市多渠道促进交流合作。在开展澜湄区域对话·教育论坛等活动中,签署合作协议26项,拓宽合作路径,参与科博会等展示对外形象,多形式拓展国际合作。

内涵发展,产教融合齐开花

承接全国教育“奋进之笔”,构筑四川教育“鼎兴之路”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驱动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发展成为重点之一。

2019年,四川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内涵发展。学校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党建和事业融合共进,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以党建为引领,重点打造“十个一流”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过去一年,学校新增长江特聘教授5人,新增国家杰青获得者5人。其中,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推动内涵发展中,四川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特色,落实“文优、理进、工改、医强”学科建设总体思路,以“医学+”和“信息+”作为双引擎,大力建设高水平学科交叉中心,构建培育“人才—方向—平台—项目—成果”完整的创新链。

2019年,四川传媒学院持续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打造人才孵化摇篮。一方面,学院巩固硬件,构建高端产教融合大平台,通过发挥成都影视硅谷强大虹吸效应,夯实基层基础,拓展产业空间布局,加快项目载体建设,完善设施设备配置,促进产教融合。

一方面,学院依托郫都区19所高等院校科教资源,把“成都影视硅谷”建设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升级打造“郫都影视文创产业功能区”,辐射带动影视传媒、文化艺术等各类专业人才超过10万名创新创业。

另一方面,学院持续提升软件,优化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学院建立完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同人才需求无缝衔接、供需对口。其中,学院依托平台资源,校级领导班子成员中一半来自行业,院(系)及专业负责人主要由行业专家担任,建强“双师型”人才队伍。

如今,产教融合科教产业园区“成都影视硅谷”初具规模,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四川传媒学院成为四川首批“协同育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院校。

素质教育,优化教学提质量

教育最根本的资源资本是“‘四有’老师、卓越人才”。2019年,南充高级中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教育厅打造示范队伍的要求,以“名师领航工程”为统领,在“引育用管服”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四有”名师队伍。

学校依托南充市“嘉陵江英才工程”,广泛招纳优秀人才,召开历史上首次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人才招引方案》,设立人才办,建立人才信息库,通过汇集教职工、校友及社会力量,形成“内外联动”的人才招引新格局。

学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坚持用力培育,促进名师专业发展,增强名师成就感。南充高级中学创设“教师发展中心”,坚持走出去学、请进来学、相互学,建立多元学习体系。近两年,仅在“走出去学”中,学校通过安排教师赴各地观摩学习、到名校跟岗培训、到国外做访问学者共1800多人次。

2019年,眉山市东坡区实验初级中学在四川省教育厅、眉山市教体局指导下,坚持将“让个性绽放精彩”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机融合,通过构建框架、优化实施、强化运用等举措,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该校通过科学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框架,因校制宜地将学生评价要素拓展细化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98个具体评价要素,落实全面评价标准要求。学校根据评价要素量化分值,转化评价等级,在品德、健康、科创、劳动方面,加大分值权重,彰显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还切实优化评价实施,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学校通过强化评价平台信息化管理,创建班级、教师、学生、家长单独账号,学生随时上传日常表现,教师批量导入学业成绩、体质健康、艺术素质等评测结果。截至目前,全校2236名学生上传记录8万多条,所有程序实现操作简便、使用方便。

综合素质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了解优点、正视不足、助推进步;在学期中,科学诊断学生发展、育人模式、管理制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在学生升学中成绩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