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22期(总第343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云端变革:在线学习生长出更多可能
——成都市实验小学“停课不停学”期间课程研发小记
■本报记者胡敏
学校线上教学系列报道《教育导报》2020年第22期(总第3439期) 导报三版

粤梅摄

2020年春天,对于每个人来说极其不寻常。各地大中小学均迎来一段特别的“停课不停学”居家学习阶段。“云开学”和“云开课”,怎么落实?没有书本和教材,如何上课?孩子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怎样学习?师生、家长如何应对不能“面对面”的在线教育环境?如何让没有教师权威的课堂,仍然具备吸引力?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全情投入地学习?……

以上问题不仅是“停课不停学”期间,更是今后“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时代,每一个老师要面临的课题。本报特开辟“学校线上教学系列报道”栏目对各地、各校的线上教学、课程开发进行详细报道,展示“云端教学”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陈大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将倒逼教师提高4种专业能力:以学定教的能力、当好助教的能力、辅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程研发能力。其中,课程研发能力对教师素质要求甚高。

“停课不停学”期间,成都市实验小学18位老师变身“课程开发工程师”,解决“用户痛点”,优化“用户体验”,开发了四期主题融合课程,与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课程一起,让学生“停课不停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趣味十足,也为在线课程研发趟出了一条新路。

4个主题

学生“还想要”

“云开学”以来,成都市实验小学六(4)班学生彭馨颐收获了5件作品:一次给幼儿园孩子的“新冠肺炎”演讲、两次创意挑战、在家建一座博物馆和种一株伴学植物。这种不拘泥课本的学习方式她非常喜欢,“主题学习给我们更多发挥创意的地方。我看着一些疯狂的想法从笔尖流出,还有一些觉得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一点一点完成。”

2月18日,居家学习阶段正式开始,成都市实验小学推出了第一期主题学习,两周迭代一次,如今已到了第四期。和彭馨颐一样,每个学生都经历了4次主题学习,完成了至少3件项目式学习作品。

“主题式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真实项目的学习,让同学们将目光关注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成为一个对世界有独特见解的人,敬畏生命与自然,也敬畏真理与科学。”实小课程研发中心主任白雪介绍,中心老师运用 PBL的原则,以“新冠肺炎”、创意挑战、在家博物馆和种一株伴学植物为主题,围绕学科学习支撑,问题解决驱动,引导孩子在主动探究、深度学习中去关注个人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让眼前成为最好的教科书。

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课程,一开始就遇到了在线环境的挑战。老师们发现问题根源在于传递的有效性。“看到很多张纸,家长、学生的第一感觉是太难了!”课程研发中心主任白雪说,因为无法见面,老师们把可能用到的项目式学习工具都写上去,用户不喜欢。第一期,老师们花了大量时间跟家长、学生沟通课程操作的问题。

第二期,创意挑战项目推出时,老师们给学生提供三个版本的说明:文字版(限制在一张纸以内)、图片版和视频版,让人快速理解项目要求和目的。家长、学生点开视频,两分钟就能知道这次的主题融合课程是什么、怎么做。

学生不再说“太难了”,而是呼唤“还想要”。热情被点燃后,交上来的作品非常“用心”,“美食变变变”创意挑战最受欢迎。不少同学和彭馨颐一样,完成了两个以上的挑战项目。

“设计冲刺”

三天完成课程研发

2月11日,省教育厅发布延期开学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不得在线讲授新课”,此前学校制定的在线课程预案被推翻。离“云开学”仅几天时间,如何上好疫情这堂人生大课,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期间的学习质量?

“我们三天就完成!”白雪提出想法时,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白雪告诉大家,可以用“设计冲刺”这个工具。何为“设计冲刺”?这是谷歌风投杰克·纳普发明的一种产品设计方法,就是用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逻辑,加上工程师的“产品冲刺”流程,在3-5天内,通过每天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来完成产品设计。

设计冲刺第一天:理解概念,闪电创意。确定目标和问题;组建团队;理解用户(各年段学生,他们在家学习的体验过程和需求);从校外专家得到灵感的“闪电之旅”。

设计冲刺第二天:提出方案草图,确定迭代方案。提出自己的“方案草图”;快速评判,超级大选(组内评选最优方案并优化);迭代会议(项目大组反馈及优化)。

设计冲刺第三天:制作90%真实度的产品“原型”。缝合完整(确保每个环节没有漏洞,组内演绎);交换实验(团队交替体验,调试问题);邀请专家或真实用户体验(再次调试)。

记者看到,三份2000字左右的学习单,包含目标任务、方法、思维工具,极具操作性,图文结合、加粗着色等方式细心地标注好重点。低中高三个年段均有3到5个挑战任务,贴近孩子的生活设计,低段观察家庭、小区和城市的变化,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这个神秘家伙,了解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的人们在干什么,收集保护自己家人的方法,最后一个任务是为幼儿园小朋友讲述“新型冠状病毒”。最后一个任务必选,前面的任务其实是为最后一个任务提供“脚手架”,孩子们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深入探究。中高段也是一样,有“脚手架”和终极作品。只不过,中段的作品是日记,高段的作品是有独立见解的演讲。

从第二期开始,课程开发周期改变为两周。18人小组分为两组,第一周,一组负责第一期课程的反馈和指导,第二组负责第二期课程的前期研发;第二周,两组共同负责对新课程优化,保证绝大多数问题在设计环节中得以解决。

抓住“用户”

新老师也能做出好课程

第三期的主题融合学习“我的在家博物馆”是8位新加入课程中心的年轻教师作为主创人员的第一份设计。

回顾设计过程,新教师李康说,像进入了一个超级漏斗。从最初“头脑风暴”时的超级大的开口,代表着初设计时的无限可能性,到最后产品交互时较小的那端输出,每一个产品都是课程中心的伙伴们经过精雕细琢汇聚之后的解决方案。这段时间的磨砺让她成长很快,“今后要尽量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缚,用更贴近儿童的方式去思考。”李康说。

“课程中心80%的老师,都是新加入进来,我们要用20%老师的经验,带动80%老师的成长。”白雪说,课程研发是对新教师的培训。主题的选择是决定项目关键点:一旦主题不够吸引人,孩子就可能不买账。“家庭环境是什么情况,孩子的知识、能力、兴趣是什么情况,都要考虑进去。”

经过一周的准备,当新教师们把1 .0的设计方案分享到了课程中心的群里后,收到了详细反馈。“简单来说,方案被充足的理由毙掉,还被打了一通鸡血。”这是李康当时的感受。

新一轮的头脑风暴中,李康想起一个学生是军事迷,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小朋友爱上了军事。于是大家选定了“在家建一个博物馆”这个项目,开启2 .0的设计。李康还发挥剪辑视频的特长,和伙伴一起,为孩子们创作了在家博物馆的视频“说明书”。“我们的心情就像高低起伏的情绪曲线,时而乐观、时而有挫败感,时而又因为找到了解决方案而欣喜若狂。”李康说。

最终,“在家博物馆”一推出就受到了同学们的青睐,孩子们把从小到大的收藏品摆在家中的角落,用文字、视频等形式,讲述那些和时光、亲情、友情、成长相关的故事,真情流露,让人感动。

未来学习

找到每个人的内驱力

近日,四川21个市州均明确开学时间,居家学习阶段即将结束。线上课程的研发,激发了教师对教与学方式的重新认识。

实小主题式融合课程,在没有教师现场督促下,之所以还能吸引学生,在于抓住了用户的“痛点”。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白雪介绍,第一期,“新冠肺炎及全民战疫”主题课程,在疫情形势严峻,延迟开学的情境下推出,帮助学生认识疫情时期的人和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第二期,“宅家创意挑战”,学生在家呆得情绪烦躁、内心焦虑的情境下推出,帮助孩子找到生活本身的乐趣;第三期,“在家建一个博物馆”项目,学生已经适应宅家生活,通过私人博物馆,看内心、看世界,打破居家的时空限制;第四期,这周刚刚推出的“伴学植物”主题学习,在春暖花开,即将复学的情境下推出,通过一株植物的陪伴,感受春的气息,解决孩子安全感的问题。

经过一个半月的反馈,白雪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非常适应宅家学习的学生,他们有高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好,学习目标明确,有很强的生长感,对于这部分学生,今后在课程研发时,应给予更多选择性,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另一种是内驱力不够,专注性不够,没有老师监督,学习就低效的学生。老师应关注评价方式的改变,鼓励他们发展兴趣、特长,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找到学习内驱力生长的土壤。“终身学习的能力,成长型思维,能够让师生面对未来的任何变化。”白雪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