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27期(总第344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建好“五三”模式用好“三个课堂”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关键问题与对策思考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汪桂琼鄢春苗胡进雨
《教育导报》2020年第27期(总第3444期) 导报三版
“五三”模式指:三统筹:统筹领导、统筹资源、统筹平台;三同一:同一课表、同一教师、同一来源;三方式: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平台;三课程:复习课、名师课、新授课;三注重:注重时事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托底+拓展”组合服务、注重困难群体帮扶。

“三个课堂”指:针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专递课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名师课堂和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的名校网络课堂。

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成为四川广大教师的使命担当。通过“互联网+教育”,我省积极探索四川云教电视课堂“五三”在线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对全省1500万中小学师生提供在线教学托底保障。反思总结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的问题与经验,结合研究团队对全省近10万中小教师开展的在线教学调研数据分析,就我省在线教学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有以下思考。

◆在线教学呈现的三大问题

1 .课程资源平台急需优化

疫情之下的在线教学,因情势突然,短时间内涌现了很多免费在线教学平台和以往“一师一优课”“学科大比武”等储存的录播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数量庞杂、内容碎片、学科单一、形式传统等问题凸显。调研数据显示,学校已有网络课程资源的74%分布在主学科,且以国家资源统一配置和公共资源服务开放平台的共享资源为主,占一半以上。“五区”中仅成都市校本课程资源超20%。

2 .教师专业素养急需提升

调查中,60%以上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在线教学。实践中,老师遇到排列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师生无法有效互动、不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效果、网络技术平台操作不熟练”。尽管如此,仍有71 .85%的教师认为疫情之后应该有选择性地开展在线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要重点改善在线教学面临的教学平台、网络支撑、课程资源、师生及家长观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问题。

3 .家校共育机制急需健全

调研数据显示,61%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和面对面课堂教学效果相差较大,其重要原因在于在线教学难以直接监管学习过程,难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同步教学指导,特别是对学生作业完成、人际交往和评价反馈等需要家庭教育的高度支持与配合。

◆推进在线教学的三大对策

疫情按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快进键。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在线学习、线下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多种形态并存的学习新生态。在线教学推进的前提需要提供稳定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但这环境的建设,需要社会协同,特别是政企、校企结合是推进未来高水平信息化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着眼于教育内部职能职责,从加强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升教师在线教学专业素养及加强在线教学研究,完善家校共育机制三大对策建议,促进在线教学从应急走向常态。

1 .强化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顶层设计,省级统筹,有效组织好教研、师训、电教、技装等多部门协同作业,合力推进。教研部门重点发挥在线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等功能;师训部门着力更新教师理念,促进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业监测部门注重在线教学过程跟进和在线教学同步测评,注重质量评价和效果反馈;电教和技装部门分别在平台建设与使用、在线教学基础设备设施上提供保障。

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首先是整体设计,系统建设。针对我省基础教育进行全学段、全学科、全区域覆盖,对现有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优化,淘劣存优,系统构建。其次是分级分类,五育并举。针对学生成长需要,纵向兼顾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横向涉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类型兼顾录播、直播、微课等多形式,考虑到四川教育优势明显,短板突出实际,课程资源建设丰富多元,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等不同学生提供针对性课程资源,避免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下”现象,确保在线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和差异的学生需求。

构建课程资源平台监管机制。建立开放、共享和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急需打破信息“孤岛”壁垒,构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互补,城乡、区域、校际协同,交互共享公益的教学课程资源平台,为各地各校提供资源的选择、重组、补充平台。建立健全线上课程资源审核、发布与激励机制,强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导向,确保课程资源质量。

2 .重视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提高在线教学能力

以校为本,应用驱动,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 .0。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是我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的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于应用驱动,整校推进的实施策略。组建以校为本的“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研修共同体,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并将结果考评纳入学校和教师个人绩效评估,调动每个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培训、实践应用是实现目标的落脚点。

完善机制,五级联动,全面推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顶层设计方案,全面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计划“五级”(国省市县校)培训体系,以国培作示范,以县为主,以校为本,全员参与,采取满足需求,标准引领,分层分类,分区分段,线上线下混合式,菜单自选式等,多元、多形式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弱,信息利用率低,信息处理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分区侧重,专项指导。

名师带头,学用结合,强化名师实践引领的辐射效应。结合名师引领示范作用,以建设“三个课堂”在线资源为契机,结合名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在技术应用、实践操作、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强培训,再利用名师工作室的辐射效应,以点促面,促进教师整体在线教学能力提升。

3 .深化在线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升质量效益

加强在线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应急状态的在线教学实施情况看,绝大多数的教学还停留在物理空间的教学形式到网络空间的迁移,没有从“互联网+”的角度,变更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流程,改革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德斯蒙德·基更说:学习是在教与学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在线教学看似一道屏幕的距离,但阻碍了教与学的直接作用,因此,必须重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问题前置、任务驱动为前提,调动学生学习内驱,以创设教育情境,课后实践评价等,再度整合教与学行为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推进“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以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是摆在教科研和一线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加强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强化我省中小学生家庭监护人员摸底工作,并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对有能力支持、协助在线教学监管工作的家庭要达成在线教学观念与行为上的共识;对部分随迁子女、留守儿童、隔代监管等无协助行为能力家庭学生,要研究针对性的帮扶机制,替代家庭对在线学习终端条件的支持和学习过程的监管,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

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研究。学生任何时候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习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视角,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在线教学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关注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网络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实施,需要高度关注在线学习带来学生视力、脊柱等身心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是未来在线教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