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28期·家教周刊(总第344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疫情期间,如何走出情绪困境?
■记者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20年第28期·家教周刊(总第3445期) 导报二版
新冠肺炎疫情使家长、孩子有了许多共处时间,但也因此发生不少矛盾。家长发现了孩子更多的不良习惯,孩子也厌烦家长的不停唠叨,家庭里和谐的氛围被打破。

特殊时期,家长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孩子有效交流?近日,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举行“2020年濯锦讲堂·家庭教育云课堂”第一讲,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专家商雪梅以情绪管理为题,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观点与建议,帮助家长、孩子走出情绪困境。

案例

和谐家庭变“亲子战场”

一位妈妈向商雪梅求助,女儿进入高三后就不怎么和她交流了。尤其最近,两人频繁起冲突。孩子学习成绩很优异,在年级排名前十。疫情来临后,妈妈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便整天盯着孩子的学习状况,时不时也唠叨几句:“怎么又看手机?”“怎么不抓紧时间学习?马上就要高考了,你这样怎么行?”在妈妈看来,其他孩子都在努力奔跑,唯独自己的孩子原地踏步。母女俩吵得不可开交,女儿“破罐子破摔”,干脆甩手不复习了。

商雪梅也曾见到父母与孩子因情绪冲动使得矛盾升级的事例:假期间,孩子明明(化名)通过平板或电脑上课,经常分心,还借故悄悄打游戏。一次,爸爸见明明已经结束网课还是抱着手机不放,觉得情况不对,悄悄靠近后发现孩子打游戏正打得投入。他一气之下摔了手机,和孩子争吵起来。妈妈也加入到战斗中,瞬间家里鸡犬不宁。

还有一些孩子和家长争吵是为了让家长停止吼叫。商雪梅接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认为孩子上网课时状态不好,便每天唠叨、批评、指责孩子。一天,孩子终于忍受不了,向妈妈大吼。妈妈声音大,孩子声音更大,嗓子哭哑了也不停止。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带着孩子去找商雪梅,询问孩子情绪波动为什么这么大。孩子却告诉商雪梅:“妈妈发脾气的时候,我只有用更尖锐的哭叫、更高亢的声音才能盖过妈妈的指责声。其实,我只想让妈妈和我说话温柔一些。”

原因

消极情绪引发“踢猫效应”

在商雪梅看来,情绪失控是亲子频繁冲突的导火索。“特殊时期,家长本身就焦虑,看着孩子没有好好学习,更加焦虑。这种情绪的反复,给家长、孩子都带来压力。”商雪梅说,家长对孩子高期待,是引发消极情绪的因素之一。商雪梅发现,家长对网课效果似乎有着过高的期待,对孩子学习状态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但孩子可能并没有及时培养相关的习惯。

“家长内心都有一个‘应该’,认为孩子应该认真上课,全力以赴学习,全神贯注聆听,以此对标现实中孩子上网课的状态,一旦发现孩子不在标准之内,就会生气、愤怒。”尚雪梅理解家长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特殊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太多不安。

本应上学的孩子,这个时候却在家上网课。家长们对未来充满不安,这种不安很容易触发消极情绪,所以,他们会不停地唠叨、指责、批评孩子。让商雪梅更担忧的是,这些消极情绪会引发孩子的抵抗情绪。例如,妈妈越用激烈的方式批评孩子,孩子就会用更激烈的方式回应,双方陷入恶性循环。其实,孩子只想让妈妈温柔一点说话。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踢猫效应’:一名爸爸在公司里和老板产生冲突,生了一肚子气。回到家,看到孩子在家里跳来跳去,爸爸就吼了孩子,孩子感到委屈就朝着身旁的猫踢了一脚,结果猫从窗户一跃而出。车上的司机为了躲避这个猫,急转弯,伤到了路边的孩子。”商雪梅说,这个例子形象地解释了情绪如何相互传染,并造成连锁反应。消极情绪不会因为谁的嗓门大而终止,它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激烈,情绪越来越极端,最后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建议

负面情绪爆发前,及时按下暂停键

商雪梅建议,当家长感知到自己已经有了消极情绪时,先按下暂停键,可以用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情绪“冷却”下来,之后接纳情绪。

“克制情绪的办法不是单纯地暗示不生气,而是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保持平和的心态。每个人都会生气,关键是为什么生气?这个时候,可以想一想愤怒、失落的原因。是否对孩子有过高期待?孩子成绩是不是不理想?今天在公司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让情绪本身就比较糟糕等。”

家长也要降低对孩子完美学习状态的期待。“网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走进家庭,但它不一定会按照所期望的样子发展,孩子对于这种教学手段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家长对网课的态度要理智、客观一些,不要变成监督者,尽量给孩子多留一些自由的空间。”商雪梅说。

“有家长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所以我才生气。但家长想一下,孩子和我们谁更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雪梅看来,家长不要等着孩子乖了以后,再用平和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而应作出表率,先用理性、科学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才能带领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和孩子有效沟通。

商雪梅还给妈妈们分享了一个心得:“网络上有一些段子,表达爸爸、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妈妈的唠叨中,侧面反映女性更容易情绪化,更容易陷在小事当中,但其实并非如此。”她建议,妈妈们首先要走出情绪怪圈。“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细节上的事务,也更多地介入到孩子生活中,自然会关注小事,这不是性别问题,妈妈们不要因此自责,产生负面心理。”商雪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