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28期·家教周刊(总第344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春天里的琴声
廖天元
《教育导报》2020年第28期·家教周刊(总第3445期) 导报三版

前段时间,儿子给了我一个出人意料。

情绪的波动缘自儿子的一句“不想早点回家”。这天,我去儿子学校接他,学校里平常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踪影,路面尽是落叶孤独地盘旋。门卫告诉我,学校已经放假好几天了。这个意外让我十分诧异,我当下便有些恼怒。

我问儿子:“你怎么不早点回来?”儿子的脸上,有着多日不见阳光的白——不需要其他作为佐证,这几天他一定窝在寝室,足不出“铺”。他的嘴唇动了动,似乎喊了一声,我盯住他,他低下头。儿子声音不大,只说了两个字:“不想。”

我的喉咙突然间像被鱼刺卡住了,涌上来咸咸的苦。

我自以为了解儿子。比如他的“黑白颠倒”、不思进取。科技给了人便捷,也让人无法辩解。比如,你什么时候睡觉,朋友圈会不知不觉出卖你。深夜12点之后,微信上还显示步数,你一定还在某处游荡。

剖析儿子的微信步数一度成为我的课题。我很想问问他,凌晨了怎么还在散步?早上10点了,怎么还悄无声息?但这会暴露我的秘密,他如果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该如何回答?

我压抑着怒火,转念一想,心理学家说,但凡一个人喜欢睡觉,多因现实受到压抑,渴望能做自己。难道这是他无声地抗争?

我觉得儿子和我一样,是个无趣的人。春节期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一直宅在家中,楼都没下过。虽说是特殊时期,但他宅得实在有些久。乡下的油菜花已金灿灿的一片,我告诉他,杏花开了,李花来了,春风似剪,杨柳含烟,“要不要出去走走?”儿子“哦哦”地应答,明显在敷衍。饭一吃完,他依旧进屋坐在了电脑前。

这天,儿子吃饭时突然说:“爸,你下班后帮我取个东西。”

东西有点沉。儿子一见双眼发光。我问:“是啥呀?这么长。”儿子居然有点害羞,不说话了。

我趴在窗子上悄悄看,他把包装盒放平,先用小刀割开绳子,然后刀刃沿四周挑开胶布。他似乎停顿了一下,缓和激烈的心跳。我的心也一阵乒乒乓乓,躺在床上,心情都难以平复。我忍不住给朋友发了一条微信:儿子今天买了一把小提琴。朋友秒回,打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说这是好事啊。我说,这是个啥意思呢?你知道,我家可没一个艺术家。朋友说,你读书时不是校乐队的贝斯手吗?

久远的时光,就像发黄的照片,早已模糊。不提及,我还真忘了有这档子事。

我嘿嘿一笑,小时候让他学钢琴,他打死不去啊。朋友说,可能有4个原因:在家无聊了、爱好音乐了、有喜欢的女孩了、受到谁影响了。

我不敢正面问儿子,怕不经意的语气传递出一丝丝的怀疑、否定和轻视。我的青春年少,母亲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你长大有碗饭吃,我从手板心给你煎条鱼。”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但是,为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花了几十年,才懂母亲表达的深沉。我不想儿子重复这样的历程。

儿子没练琴。当然,我们只有一日三餐的时候在一起。那琴仿佛就是一个摆设。一天,儿子突然和我谈起了苏东坡,他的目光有些发亮。他问我:“苏东坡咋那么厉害啊?”我有些摸不着头脑,说:“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啊,当然不是等闲之辈。”儿子说:“不是说这个。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问了一个问题: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儿子问我:“老爸,你说琴声从哪里来?”

我的心微微一颤。我上百度,没找到答案。有一天我突然领悟,这琴声不是指尖跟琴弦互动而导致的一个结果吗?形象地说,手指和琴弦是双人的舞蹈啊,要演绎生命的精彩,彼此都是生命中无法缺少的依靠。离开谁,都无法表演。但我们,常常选错舞伴,或者忽略和不了解舞伴。

朋友发来微信:你知道吗?你儿子进了大学,一直在练琴。今年元旦,他还参加了系上的文艺表演。寒假里,他跟一个朋友苦练了几天。这是他录制的,下面还有一张“战疫”的图片。他 QQ里有视频,把你屏蔽了?

视频是《为了谁》的旋律。望着开始草长莺飞的春天,我的眼泪不知道为什么,伴着悠扬的琴声,“哗”地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