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30期(总第344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凉山滞销农特产品在大学校园“开卖”——
“飞地赶场”助力脱贫攻坚
■李阳 曹正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20年第30期(总第3447期) 导报二版

“给我来十斤大果枇杷!”“我先预定两斤青花椒,下次记得带过来。”……

4月15日,一场特殊的“市集”在西南石油大学的校园中热闹开场,务科五星枇杷、金阳青花椒、大兴土碱面、碗碗土红糖……新鲜又新奇的凉山彝区特色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引得不少教职员工驻足选购。

“西南石油大学的‘飞地赶场’活动太及时了!”罗敏是金阳县桃坪乡洪旭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次带着合作社收购的4200多斤枇杷来到学校销售。“外面的一个水果摊,一天差不多卖100多斤,在西南石油大学一天就销售了2000多斤。这下,种植户的收入有保障了。”

罗敏所说的“飞地赶场”,是西南石油大学利用学校的消费能力进行“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举措,通过在校园中设立“凉山农特产品专卖场”,帮助彝族群众“消化”因疫情滞销的农副产品。

罗敏告诉记者,枇杷是凉山州金阳县桃坪乡特色脱贫产业之一,四月初,当地金灿灿的枇杷挂满枝头,然而,因为疫情影响,这些“宝贝”出现了“卖难”的问题。

“往年外地的商贩早就来收购了,根本不愁卖。今年需求量骤降,大量枇杷滞销。”西南石油大学扶贫干部、桃坪乡挂职党委副书记张抗说,如果再不销售出去,枇杷烂在地里,乡亲们就要承受不小的损失。

张抗找到了罗敏,希望通过罗敏的种养殖合作社帮助乡亲们把枇杷销售出去。经过协商,合作社根据枇杷质量,以每斤高出普通商贩收购价1-2元的价格向种植户收购枇杷。张抗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植户就会比往年多赚3000-6000元。而销售渠道不畅通,让收到货的罗敏压力不小。

“枇杷保鲜期很短,怎样才能快速地销售出去?”思来想去,张抗决定向学校扶贫办求助。在反复沟通商量后,西南石油大学决定设立专卖场,以“飞地赶场”的方式,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售卖。

经过1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4月15日凌晨,4200多斤枇杷顺利抵达成都。学校也早早地搭好帐篷,拉起横幅,等待农产品“入驻”。

售卖首日,得知消息的教职工戴着口罩、做好了防护,纷纷来到了摊位前选购。“给我来两箱。”“帮我称十斤。”“可以帮忙快递回老家吗?”……原本打算一周卖完的枇杷,两天半的时间,就销售一空。“老师们的购买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下周还将举办一次赶场。”罗敏说。

“以后学校还将不定期举办大凉山农特产品赶场活动,把更多扶贫产品引进学校。”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赵正文表示,学校已经连续多年帮助凉山州金阳县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多方联动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仅2019年,学校就销售了100多万元的金阳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