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31期·家教周刊(总第344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公平从“起跑线”开始
张文博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0年第31期·家教周刊(总第3448期) 导报一版

4月17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成都市2020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通知》,关系到无数孩子前途的“公民同招”机制正式在成都落地。这应该是近期除了疫情和复课外,最受家长关注的热点话题了。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这为当下“公民同招”的改革定了基调,也是及时纠正之前地方民办教育“掐尖”的倾向性问题。从国家决策层推动“公民同招”改革,正是为了有效解决教育公平、孩子前途这个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

民办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提供多样的教育选择,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但民办学校推动下的择校热,放大了家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焦虑。《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指出,68%中国家长为孩子教育感到“比较焦虑”;网上也曾流传一个段子:“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在美国肯定够了,在中国肯定是不够!”可见,当前教育焦虑症已是社会一种“流行病”。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许多家长有意无意把“早学”“多学”当成“早慧”。不少满脸童真的幼儿园孩子业余时间要上“幼小衔接班”。进入寒暑假,很多中小学生比平时更忙,要参加各类补课班,有的还要参与海外游学项目,巨大开支也让不少学生家长感叹“收入撑不起一个假期”……其实,教育“抢跑”之害,家长并不是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渴求子女成才,急功近利,不惜竭泽而渔;家长盲目从众,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社会众多培训机构、辅导班诱惑;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评价孩子成才标准仍然按分数高低“排队”“分数至上”,忽略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习惯、潜力、心理等因素……相信此次“公民同招”的政策落地,会让很多家长缓解焦虑,不会再逼迫孩子参加他们并不喜欢的校外培训,而是尊重孩子的爱好,挖掘孩子的潜质。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孩子的教育不会“速成”,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起点如何“抢跑”,孩子成长过程中依然会冒出许多问题,可能中间要“暂停”“检修”,不一定“抢跑”就能早早冲过终点,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学习要遵循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比较符合绝大多数孩子成长实际,“抢跑”有违教育规律,也不科学,不少事实证明其常常会事倍功半。

因此,家长心态需要自省,要静待花开,改变孩子“先飞”观念,消除教育焦虑,不人云亦云,不虚荣炫耀。要认识到只有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改变“圈养”思维,对孩子进行“慢育”,不急于求成、追求速度,而要让孩子在成长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学会发现最好的自己,适时、适量主动加注“助跑剂”,在选对的“跑道”上放飞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