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3期(总第299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互联网+教育”,加什么,怎么加?
■毕党程
《教育导报》2016年第93期(总第2990期) 导报三版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广,信息技术进课堂研讨活动越来越多。

一次活动中,两位语文教师展示了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同是“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两节课,两位教师对于互联网和语文教学关系的理解却大相径庭。

一、为了教PK为了学

两位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之于课堂的意义认识不同。

第一节课,《望洞庭》教学。为了利用系统的判断反馈功能,教师刻意提出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如:“和”字的意思是什么?A.和谐, B.唱和。学生选完之后,教师根据电子白板的反馈,表扬全部学生选择正确。“和”字在诗中的意思本不难理解,没必要用选择的形式限制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第二节课,《动物的互惠互助》教学。通过学习文中动物间互惠互助的例子,解密表达方法:运用动作描写,紧扣“互相”。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动物间互惠互助的例子,学生一时无话可说。这时,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给学生的平板电脑发送了3段动物间互惠互助的视频,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根据任意一段视频进行练笔,运用动作描写,写出动物间的互惠互助。在学生疑惑时,网络信息技术及时为学生提供资源,供以选择和学习。第一位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是为了教师的教服务,第二位教师则是让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生的学。

二、展示技术PK发展学生

两位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课堂的目的认识不同。

第一节课,学生整堂课没有动笔,只在批注阅读环节,学生用手在电脑屏幕上写了几个关键字,然后上传至教学平台,展示了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效。但从平台展示的批注来看,学生所写的字没有美感,甚至很不规范。第二节课,教学的练笔环节,教师让学生用笔在练习纸上写完后用平板电脑拍照上传,并对学生的写字姿势、书写质量提出要求。第一位教师想最大程度展示网络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方便,无视新课标提出语文课每天练字10分钟的要求。而第二位教师只把网络信息技术当作一种手段,坚持让学生在课上动笔写字,绝不喧宾夺主。

三、硬件交互PK师生交互

两位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学互动的认识不同。

第一节课,教师大多时间都在控制教学平台,很少走下讲台巡视指导。分享汇报时,哪位学生想分享,教师就通过电子白板展示该学生的答案。学生的分享缺少多样性,缺乏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第二节课,学生练笔的时候,教师边巡视边指导,掌握了多种情况。分享环节,教师既根据学生的意愿展示,也选择有代表性的练笔进行展示,加上针对性的点评,生成了很多教学资源。第一位教师让学生把作业上传至教师的教学平台,就算完成了教学互动。第二位教师明白,教学互动不是学生平板电脑和教师教学平台的交互,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两节课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归根结底是教师对互联网和教育间的主次关系认识不同。第一位教师把互联网摆在第一位,根据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来设计语文教学,第二位教师则是把教育摆在第一位,想的是如何让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

“互联网+教育”,本意是通过互联网促进教育信息化,互联网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绝不能为了突出“互联网+”,错把手段当目的。互联网应加到教育的手段上,让教育的方式更科学,而不能加到教育的目的上,否则教育就会舍本逐末。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壆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