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37期(总第345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助力教育和经济发展“双赢”
■本报记者 何文鑫 倪秀 杜蕾
《教育导报》2020年第37期(总第3454期) 导报二版

5月9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省长尹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6616亿元、增长7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2%,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

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和职业院校如何更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在坚持教书育人的同时,如何将自身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本报记者在梳理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委员们的提案时,发现有好几处提到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针对性对策,结合本报记者以往的采访,这些提案对我省接下来的产教融合颇具建设性。

现状——

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融合深度不够

民建四川省委在提案中指出,四川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多、职业院校数量最多的省份,但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还有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产教融合政策不够清晰,导致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单位在政策执行和实施上难以把握。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上定位不清晰,对地方职业院校的发展重视不够。没有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也是导致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建设不融合的原因。

相关经费拨付欠缺或未到位,也限制了高校和职业院校相关设备的采购。农工党四川省委在提案中提到,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硬件环境需要大量资金,且后期运行维护成本高昂,现在一些院校已有的实训中心利用程度不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更好实现。

而且,在经费拨付上缺乏不同类型专业的生均经费调整机制,医学类专业的实践实训所需耗材较多,没有根据建设需要增加投入,企业和高校都难以推动产教融合。民建四川省委就提到,学校的教材设备与企业需求脱节,比如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相关新兴领域,学生知识和操作跟不上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导致企业合作及积极性下降,学生去实习也会给企业带来负担。

“主要障碍体现在缺乏顶层设计、制度不够完善、协同育人师资不足等多方面。”省政协委员、民建四川省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王家福在联合提案中认为,应该建立协同建设平台,改革人才考评机制,多方联动,吸引更多资源。

面对社会经济转型和当前创新创业浪潮,高校和职业院校也要主动出击,转变观念。王家福认为,大部分高校尚未完全意识到“产学结合,重点在学”,通过“筑巢引凤”,搭建“产教融合、协调育人”平台,学校应深刻认识到平台能够形成资源集聚地,形成“平台生态圈”。“普通高校更应重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顶层架构设计。”

对策——

加强政府投入,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政策

在农工党四川省委看来,高职院校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地方政府应当明确承担投资主体地位,积极组织调研域内高职院校与产业经济的关系和协同方式,落实相关经费和政策支持。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省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已经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融入和助推城市经济发展,都有所突破和实绩。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成都“北改”规划,深化与金牛区国际商贸城“城中校”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现代商贸专业群建设,为商贸城商家提供服务;成都工业学院与成都市郫都区共同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教育培训众创空间“成工新邨众创空间”。

一些地方政府同样在努力抓住机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创新和完善机制体制,引进企业和高校,让教育和产业发展充分融合。省政协委员、民盟宜宾市委主委廖霆的提案就是关于宜宾市的大学城、科创城建设。2016年以来,宜宾市先后与18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17所高校签署项目落地协议,累计投入200余亿元建设“双城”。截至目前,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在宜宾办学,建成产研院2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

针对目前“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民建四川省委明确提出,政策应该更加明晰,针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出台全面的校企合作相关经费支付规定。

此外,职业院校和高校相关专业需要调整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民建四川省委建议借鉴德国经验,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从入校开始每周就安排去实际操作。同时,要求产教融合企业将生产计划和职教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充分考虑嵌入现代学徒制,让学生的实习体系化。这都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在经费投入和相关考评体制上改革,而且,国有企业应发挥校企合作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