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43期(总第346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谢谢《十万个为什么》的陪伴
■胡萍
《教育导报》2020年第43期(总第3460期) 导报四版

叶永烈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作家,我是读着他参与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得知他5月15日在上海去世的消息,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眼泪流了下来。

小时候,我对什么都好奇,“蜘蛛为什么会结网?”“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鱼为什么不能在陆地上生活?”千奇百怪的问题,经常问得父亲哑口无言,父亲拍拍我的头说:“你小脑袋里尽想些啥呀,哪来的那么多为什么?”

10岁那年,父亲去西安出了一趟差,回来的时候给我们每个人都带了礼物,给我的礼物竟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我翻开一看,里面都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以前,父亲从没给我买过课外书,没想到第一次给我买就买了一套这么好的书。我高兴极了,也不出去玩了,捧着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这是一套科普读物,共14册,通过这套书,我知道了许多科学知识,比如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气球为什么会上天……在这套书中,我对作者叶永烈这个名字印象尤其深,因为他编写的文章最多,文笔也很优美。我反复阅读他写的文章,有的段落甚至能背下来。

在《十万个为什么》的陪伴下,我渐渐长大,并爱上了写作。这时,我看了叶永烈写的一些书,他在书中回忆了他的写作是从发表一首小诗开始的,那时他才11岁。他坦言他读小学时语文和作文曾不及格,并在一次演讲中晒出了语文和作文考40分的成绩单,以此勉励大家不要灰心,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叶永烈特别勤奋,从11岁发表第一首诗,到80岁逝世,近70年的光阴,叶永烈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著作180多部,逾3500万字。即使年迈,依然保持着每天写5000字左右、每年都有一两部50万字左右的作品出版的高产频率。

叶永烈是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状态的呢?对此,他解释说:“我把外出采访与案头写作,看作是两种不同状态的交替,这样的交替于我就算是一种休息了。一年到头,我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我也没有退休日,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电话很少,而我又从不在长假外出旅游,所以我能安安稳稳写作。”

除科普作品外,叶永烈还撰写了大量重大历史政治题材的作品和纪实文学作品,他写作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叶永烈对记者说:“我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更不写复述式的作品,因为,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他在写作中有两个翅膀,一翼是图书馆、档案馆,另外一翼就是采访,大量地采访当事人。正因为他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全面,他写的书都是厚重之作,有着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

叶永烈是慷慨无私的。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并分类保存,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2014年,他把创作档案都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并以“叶永烈专藏”的名义予以收藏。

“地球表面附着的大气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越往上空气密度越稀薄,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整个大气层又可以分成几个层……”叶永烈笔下的《十万个为什么》,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它们解答了我的疑惑,开阔了我的视野,陪伴我长大。叶永烈的突然离世,让我深深怀念那些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寻找答案的时光,它见证了我的成长,给了我力量,让我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