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44期(总第346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习作教学杂谈
■成都市成飞小学陈绍光
《教育导报》2020年第44期(总第3461期) 导报三版

粤梅摄

曾观摩一堂习作示范课,任课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人篇目的训练:为教会学生在作文开篇对人物做总体描写,借助《少年闰土》中刻画小主人公的手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并仿写。或许有前面课文学习的基础,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的口语表述“内容丰富多彩,刻画生动形象”……此环节完毕后时间所剩无几,老师简短几句总结和点播,就让学生各自完成整篇作文了。顿时,听课者悄声议论开来:“刚才她呈现的只是习作开头部分的教法,余下部分就不指导了?”“一篇完整作文该怎么教呀?”那一刻我也在想:大概很多学生也已心生困惑,剩下部分我又如何写呢?

很长时间,这节课始终萦绕于心。一直知道习作难,老师不得其法难教,学生无从下笔难写。当学生时,写作于我而言是难题,30多年后,我教学生了,这还是难题。语文教改历经几轮,习作难始终是个“真命题”。在那节课中,从听课者的切身体会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习作并非有天赋之才,大多不会融会贯通之法。对普通人而言,未经历的依然是困难的,要解难题需拿出全力。

于是,我带领老师开始研究完整作文的教学方法:撰写下水文、教文章结构、教细节刻画;指导每个学生在当次习作训练中有话可说、有法可循,写出完整的作文练习篇目。研究过程中,有人惊呼:“这不是搞‘模子作文’么?”但作为教学质量把关者、教学研究领导者,我决不容许看到教师不把完整的习作方法交给学生,我不希望看到多数学生两节课后写作依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我仅是要求大家少扣帽子,耐着性子继续坚持研究。……后来,有可能是我当校长的“领导权威”助力,也有可能是老师们教学试验有了效果,大部分学生写作有了模样,老师们不再怀疑或迟疑了,而是坚定地研究下去。一年后“习作教学五步法”已有雏形——从“课前学生搜集素材”到“课堂师生同题共写”,从“教师批阅初稿”到“生生赏析自改”,至“誊抄终成定稿”,师生习作的教与学历时五步。

课堂听课,终于看到老师们教学有方法、有效率,学生们习作有话写、有法循;翻阅作文本或试卷,看到的不再是“优生写得非常好,中生口水话不少,差生完成不了”的窘境了。

前些天,两家人聚会闲谈到各自孩子的作文水平话题,正当朋友夸奖女儿写得心应手时,孩子竟然自揭短处:“陈叔叔,您不知道我寒假写的作文全是编的。……”她的话让我乐出了声,假期全都居家隔离,哪有机会“快乐游玩”“春节趣事”等,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孩子确实写出作文了。原因何在,真如她所说的“编”?非也。我认为,这是她在长期作文练习中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的一种自然运用的结果。

这次假期的作文固然不是她现在的经历,但却是她调动了以前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场景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将曾经落笔成文的各种练习篇目,最终根据要求重新组合而成。这足以看出,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是在大量习作练笔积累和写作方法积累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这是个从无到有、从生硬到熟练的过程。所谓“模子”,我认为是方法、也是篇目。只不过在习作训练初期大同小异罢了!但是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教给学生从说到写的基本模式,他们学习写作将无从下笔。如果学生在从说到写的基本方法都没有之时,就要求各抒己见,未免太难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生认知现状、遵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规律,展开切实有效的指导;“怎么想就怎么写”,是很好的写作理念,但关键在于每个学生要心中有素材、脑中有方法、下笔有内容,这才是习作中“教”与“学”的同生共长。我带领全体语文教师精心研究的习作“五步法教学”,就是在尝试破解师生在日常习作教与学中的常态难题、真实过程;就是希望通过习作研究能让每个老师学会如何教,让每个学生学会如何写。

有人说,教学是艺术;也有人说,教学是哲学。但是不管如何,作为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怀揣美好教学蓝图时,必须根据学情在实效和落实上下足功夫,向每节课要质量,“教有章、学有法”让学生每一天都进步。我想,习作的教与学如此,其他学科也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