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46期(总第346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老师,一起看电影吧
■张海洋
《教育导报》2020年第46期(总第3463期) 导报四版

七月即将到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作为一个老师,有着收获的喜悦,也有着淡淡的失落。

我不是这个毕业班的班主任,每周两节科学和劳动课,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半个学期了,我只能叫上一部分特征比较鲜明的学生的名字。

科学、劳动课是所谓的“小科”,我试着尽量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比分数本身更为重要。

比如讲故事。有一节劳动课的内容是织毛衣。实际上,这节课的内容作为教材有点过时了,与生活实际有点脱节。织毛衣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有些遥远,对我却再熟悉不过,一上课,我就讲起自己小时候不愿穿黑棉袄,如何受冻,母亲冬夜里不顾寒冷,为我织毛衣毛裤的往事。温情的故事唤起了孩子心中共鸣,再去学习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

还有就是亲身实践。这两门课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操作实践了。劳动课上有做餐点和炒菜的内容,学校不具备当场实践的条件,我就把它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制作过程,并上传图片到班级群里。到了周末,班级群里成了美食大赛,形态各异的饺子、蔬菜沙拉刷了屏。这是个快乐的学习过程。

但学生最喜欢的是看电影。在科学课讲到环境保护这一章节时,我给学生拷贝了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来突出主题。本来我打算用电影开头的一两分钟内容,让学生对环境被破坏的地球有个直观认识。没想到学生把窗帘一拉,多媒体教室立刻有了电影院的既视感。我望着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不忍就此打断,自那以后,每次上课我总会留出十几分钟时间让他们看上一段。

有一次,我正讲课,忽然一个纸团飞到了我的脚下。课堂的平静就此被打破,学生们交头接耳。我弯腰捡起纸团,打开来看,一行弯弯曲曲的小字写着:“让‘女汉子’提醒老师,该看会儿电影了。……”看着这行字,一时让我哭笑不得,他们的确还是群幼稚的孩子啊!

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我负责摄像。忽然,一群衣袂飘飘身着汉服的少女飘上舞台,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跳起了舞蹈。我仔细看了几遍,才发现是自己的学生。接着,几个男生表演了小品《上课》,一个扮演“学生”的学生俏皮地说道,“我大学毕业了,不请老师吃饭,请他到电影院看电影。……”流利的台词、稳健的台风,让人很难相信这是我讲台下的学生。

时光不等人,转眼就要毕业考试了。为了备考,课堂变成了枯燥的刷题战场。一张一张的试卷让我和学生疲惫不堪,又无可奈何。“老师,看电影吧!”一个学生提议说。我看着手中厚厚的试卷集说:“没时间了。”“上学期的《机器人总动员》,这学期的《流浪地球》都没有看完呢!”学生们央求道。

“等考完试,毕业了,我们去电影院看。”我许诺。

“老师,说话算话,考完试我们一起去看电影。”讲台下注视着我的是学生们一双双充满了认真而诚恳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