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47期(总第346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堂特别的“道德与法治”课
■张道明
教育故事《教育导报》2020年第47期(总第3464期) 导报三版

毛毛摄

“清者自清,人正不怕影子斜,他们这样做,显然不妥!如果你不介意,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这件事,好吗?”我在晓晓的日记后面写这话时,心里有些忐忑,生怕自己弄巧成拙。

晓晓一脸闷闷不乐。“下节课,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好吗?”我当面问他,晓晓点点头。

下午“道德与法治”课一开始,我说:“同学们,这节课上一节特殊的‘道德与法治’。”学生面面相觑。

“有同学谈论:上周我们班同学到市里参加体育比赛,晓晓去偷看小Q洗澡。”我一本正经,“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说一说。”

学生欲言又止,我说:“晓晓同学已同意全班讨论这事,但说无妨。”

一向有主见的茹第一个站起来:“如果偷看别人洗澡,就是流氓。”

旁边的谕补充道:“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做事稳重的连不紧不慢:“会受到谴责,严重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我接过话茬儿:“说得有理。我经过调查了解,参加比赛的男生由鹏老师带着,女生是闵老师带着住宿。没有这样的事发生。”此时,晓晓神情少了些许颓废。

我趁热打铁:“谣言会造成什么影响?”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看法。

班长直截了当:“影响别人的心情,搞不好学习。”

晓晓的同桌插嘴:“就是,晓晓上课一直趴着,无精打采的。”

“损害了他人名誉,让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严重了,还会得抑郁症和精神病。”平时有点活泼的鹏说。

“是的。谣言就是一种病毒,让人很受伤。”我话锋一转,“从道德和法律角度来看造谣的人呢?”

学生纷纷发表观点。有的说,说别人坏话是不道德,没有修养的行为;有的说,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是犯法的;有的说,法律上叫诬陷罪,要赔礼道歉,还要赔偿精神损失费,有可能还会坐牢。

“看来,同学们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的确是这样,诬陷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轻者不道德,重者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乘胜追击:“大家认为,三个乱说的同学该怎样弥补过错呢?”

学生嚷嚷着:“给晓晓和小 Q赔礼道歉,求得他们原谅。”

我对那三位同学说:“同学们给你们指明了一条改正错误的道路,就看你们怎么做了。”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三位同学慢慢站起来,走向晓晓和小 Q,真诚地鞠躬说:“对不起,请原谅。”

“同学们,晓晓面对流言蜚语,没有选择暴力解决,而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勇于向老师汇报。我感谢他对老师的信任,也欣赏这种做法,既可以舒缓心情,又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是一种理智的行为。”我语重心长地说,“生活中很多事情,往小处说是道德的问题,往大处说就是法治的问题,但是面对纠纷不能蛮干,要理智处理。当然,做错了若能道歉认错,求得原谅是好事,但是如果触犯了法律,就只有等着法律制裁了。让我们为晓晓同学的理性和三位同学的知错就改,来点掌声。”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晓晓和小 Q的脸上写着释然的神情,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学生面对流言蜚语,并用日记表达出来。笔者征得“受害者”同意,引导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如果事情是真”和“如果事情是假”,会有什么影响,当事人会在道德和法治层面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这堂特殊的道德与法治课,由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牵动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因此他们积极投入,参与度高、参与面广。这个过程实则让学生梳理辨析是非曲直,自我审视和观照言行举止,既肯定了理智处事的方法,又促进了学生知错就改,巧妙地对全班学生进行一场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幼小心田埋下了道德与法治的种子。

(文中学生系化名)

(作者单位: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